中國疾控中心專家有關食品添加劑的問答
    2008-12-18        來源:衛生部網站

    受訪專家: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 王竹天研究員

 
    問:食品中不使用添加劑會如何?

    答:如果把防腐劑取消,還有多少東西能在貨架上保存?醬油還沒拿回家就已經長霉了。蒸饅頭也要加添加劑,發酵會産生酸,然後加小蘇打去中和酸味,小蘇打也是添加劑。沒有添加劑,貨架上的餅乾、方便麵肯定沒有了;如果不允許添加色素,那市場上銷售的産品都是暗淡的,糖果肯定也不是現在的顏色。

    必須指出的是,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都不是添加劑。食品一出事,就説是添加劑的事,不少媒體又沒有正面宣傳添加劑的作用,添加劑一直在“揹黑鍋”。

    問:國內添加劑評審和國外有無區別?我國食品添加劑研究的現狀如何?

    答:沒有區別,大家都遵循同一個原則。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成立的專家委員會(JECFA),倡導風險評估。風險評估很大一部分內容是實驗。實驗方面國內外遵循的原則也是相同的。首先要驗證這個物質對人體是不是有毒。但有毒的概念很模糊,什麼叫有毒?所以把毒又分為很多級。然後是看毒性的靶器官在哪。之後就是要做長期的動物實驗,看這個物質在動物身上不産生毒性的最大劑量是多少。最後根據物質本身的結構、人和動物本身種屬的差異,給予一些安全系數,原則是將毒性降得越低越好,給出閾值(ADI),即每日每公斤體重允許攝入量。這跟藥學的毒理實驗差不多,但又有區別。藥學研究強調在治療過程中是允許有不良反應的,但食品最強調的是安全,因為我們要終身使用。

    國際上做出閾值後,其他地方一般都遵循這個數據。這是花費量巨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做,發展中國家很少做得起,起碼到現在為止,我國還沒有財力物力做。當然,我們也在做一些動物實驗,但沒有發達國家做得好。當國際上有國家研究出某一種可用的添加劑時,我國主要做的是根據中國人的膳食模式,制訂出一個在我國可以使用的量,即暴露評估。我們會把一種添加劑在允許使用的食物裏面所有的量累計在一起,看看你都吃進去多少,是否超過ADI值等。

    我們現在做得最多的是暴露評估。並非我們不去做基礎研究,而是即便我們做了,結果也不會超過JECFA,只會是人家工作的重復。JECFA已經有了大量數據,收集了全世界的研究結果,其法典裏提到的添加劑都做過實驗。

    問:中國人膳食結構有自己的特點,沿用發達國家標準的做法科學嗎?

    答:一種物質要對人體産生不良反應,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對人體有毒;二是劑量反應關係,即要有一定劑量之後才會産生這樣的作用;三是要有適當的途徑,相應的靶器官,比如,口服有毒的物質,經皮膚可能就不會有毒性。歐美人主要吃的是動物性食品,中國人較多的吃植物性食品。吃得多肯定對某些物質限制就嚴。閾值是針對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的,其獲得依據是,讓你終身食用這個東西,把所有的潛能都發揮好,發揮到最大,你也吃不到這個量,永遠都達不到這個閾值。換句話説,它是安全的。現有的科學技術只能達到這個程度。也許幾年後生物學評價技術達到更高水平,對以前的評估提出異議,我們就會不斷調整。

    問:我國的添加劑使用標準相對保守嗎?

    答:我國的標準的確很保守,而且通常使用的量都比國外的要低。在過氧化苯甲酰用量上,我國是60個單位,加拿大是150,美國是不限量。我們遵循的原則是,添加劑雖然説是安全的,但它只是滿足我們對食物需求的一種選擇。同時,我國還規定,在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少地使用添加劑。

    問:這麼多種食品添加劑,有無手段檢測其是否符合標準?

    答:除了《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外,還有一個規格標準,即添加劑本身的質量標準。如防腐劑苯甲酸,本身就有用於食品的規格標準。檢測方法也有標準。但很多添加劑不需要檢測。比如澱粉,是食物成分之一,和食物混在一起,本身無毒。我們把主要力量放在“毒性較高”或者“安全性較低”的添加劑上。另外,有很多添加劑目前尚沒有檢測方法或檢測難度很大。比如香料,使用量極其微小,全世界都沒有針對香料制定檢測方法,因為它是混合物,成分太多,加的量很小,加多了反而會破壞味道,所以不需要檢測。

  相關稿件
中國食品添加劑“清理門戶”正在行動 2008-12-18
【分析】目前食品添加劑存四大安全隱患 2008-12-18
【背景】五大最具爭議的食品添加劑 2008-12-18
陳潔:把食品添加劑認為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罪魁禍首是錯誤觀點。 2008-12-18
錢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和向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工原料是造成食品添加風險的兩大主要形式 200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