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閥”須盡量前置
    2008-12-18    作者:馬樵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行動於12月10日啟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蒲長城説,這次專項整治中,肉製品、乳製品、釀造食品和蛋白含量高的食品等是檢查重點,生産加工小企業小作坊是重點整治對象(據12月9日新華社報道)。

    筆者承認,在肉類製品等食品的生産加工過程中,添加非食用物質、濫用食品添加劑、食用添加劑超標等現象愈來愈趨嚴重,因此,把好相關食品生産加工環節的安全關口,確實很有必要。但是,一些已經曝光的案例提醒我們,食品安全隱患絕不僅潛存于製成品的生産和加工環節,而正在向製成品的原材料及其上遊滲透。
    比如曾引起轟動的蘇丹紅事件,除某些製品及食品裏存在違法添加蘇丹紅現象外,養雞場的飼料中也發現違法添加了蘇丹紅。再比如不久前在香港檢測出某品牌雞蛋裏含有化學原料三聚氰胺,這也是由於雞飼料裏違法添加了此類物質。日前發生的愛爾蘭毒豬肉事件同樣如此。愛爾蘭警方説,豬肉受到有害物質二惡英的污染,是因為工廠在加工豬飼料時,未按規定使用食用油處理麵包幹和麵糰等原料,而使用了工業用機油。這些現象表明,不少非食用物質或者添加劑,其實已早于食品生産加工環節提前“進入”原材料。
    可見,假若將杜絕添加非食用物質、濫用食品添加劑的關口放到食品的生産加工環節,顯然難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依筆者之見,鋻於當今流行以飼料添加劑為主料的養殖模式,對豬、牛、羊、雞、鴨、鵝、兔等畜禽和魚類等為原材料的食品,須將“安全閥”前置於其上遊各個環節,即:隨時監督檢查飼料生産廠家是否在畜禽及魚類養殖專用飼料中摻雜了非食用物質,監督檢查畜禽及魚類養殖戶是否在養殖過程中添加了非食用物質。唯有如此,方能從源頭上杜絕非食用物質進入相關食品的原材料裏,進而確保其下游的製成品的安全性。不然,若僅將監督視線停留于下游環節,僅視其在生産加工環節有否摻入非食用物質、有無濫用食品添加劑、食用添加劑是否超標等,而對其原材料中是否含有害物質不予提前把關,則難以有效確保食品安全。將食品的“安全閥”盡量前置,正本而清源,才是確保食品安全的有效路徑。

  相關稿件
食品行業亟待建立“黑名單”制度 2008-12-17
整治食品“亂添加”沉疴當用猛藥 2008-12-17
毛群安:正常用食品添加劑從沒造成過食品安全事故 2008-12-17
衛生部等部門公布首批違法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 2008-12-17
首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品種名單》 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