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業亟待建立“黑名單”制度
    2008-12-17    作者:楊濤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中國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12月8日説,今年12月10日起,中國將在全國範圍內啟動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行動。據了解,監管部門將向社會公布“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以便於社會和群眾監督以及追蹤調查。如發現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行為涉嫌犯罪的,監管部門將立即通報當地公安機關調查處理。

  相對於法院系統已經建立的“被執行人黑名單”,檢察系統已經建立的“行賄人黑名單”,我國食品行業的“黑名單”制度卻姍姍來遲,整個食品行業並沒有建立一個相關的“黑名單”制度,這相對於食品行業對於國計民生的重要性,相對於食品行業屢屢出現的諸如“三鹿奶粉”等危害極大的事件來説,顯然是不相稱的。
  此番“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的預備設立,是一件大好事。有些新型的非食用物質、食品添加劑被不法企業添加到食品當中,而在舊的查測標準中並沒有對這些物質的檢測,令公眾與監管部門防不勝防,比如三聚氰胺就是一例,出事前不必説公眾對其不熟悉,就連一些地方的監管部門對其也相當陌生,並沒有想到要進行檢測。因此,這個黑名單的建立,將每一個有可能添加的物質列入榜中,讓監管部門心中有數,適時抽檢,將更有效地防範不法企業添加這些物質。
  不過,對於食品行業來説,僅僅是這樣一個“黑名單”還遠遠不夠,筆者以為,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食品企業與具體食品的“黑名單”制度。
  有報道説,四川省相關部門去年12月就&&過要大力推行食品安全黑名單制度和就近曝光制度。這種“黑名單”,具體地説,監管部門自行檢查或者接受公眾舉報後,發現食品是偽劣食品或者添加了不應有物質,會危害公眾健康的,就將該企業和具體食品列到“黑名單”上去。如此一來,一方面方便公眾查詢,了解哪些食品存在問題和哪些食品企業存在劣跡,以免再次上當;另一方面,對於製造偽劣食品的企業是一種懲罰,同時對於其他企業也能起到相當的警示作用,讓他們必須謹慎從事,守法經營。
  對於這樣一種食品企業與具體食品的“黑名單”,當然也需要完整的制度配套。首先,這種“黑名單”針對企業也針對具體食品,針對國內的企業和食品,也針對國外的企業與食品;其次,要建立一個專門的網站,任何公民都可以上去進行查詢,讓公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否則,僅供內部查詢的“黑名單”就徒有其名了;這種“黑名單”的確定必須相當謹慎,監管部門必須有足夠的證據,並給予過相關企業聽證機會和申訴途徑後,才能列入;“黑名單”也要給相關企業改正的機會,如果相關企業已經改正,通過了質量驗證,可以將相關消息附在“黑名單”之後,如果連續幾年都通過了質量驗證、並沒有再出現問題,則可以考慮將其從“黑名單”中撤下;最後,對於上了“黑名單”而不服的企業,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來救濟自身的權利。
  相信通過“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強化事先的預防,通過食品企業與具體食品的“黑名單”,進行事後預防,兩個“黑名單”將更有力地加大食品安全的防範力度,有利於我們的食品安全建設,有利於群眾的身心健康。

  相關稿件
衛生部等部門公布首批違法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 2008-12-17
首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品種名單》 2008-12-17
內銷食品何日擺脫“次國民待遇”? 2008-12-17
有些不安全食品對兒童的傷害不可逆 2008-12-17
專家提醒保健食品姓“食”不姓“藥” 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