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徵燃油稅讓既得利益者反對去吧
    2008-12-05    作者:張若漁    來源:重慶時報

  日前,雲南楚雄交通規費徵收稽查處處長楊凱以網友的身份發帖,反對開徵燃油稅,並列出14條理由。網友認為他是在為既得利益集團代言。(12月4日《新快報》)

  盡管楊凱信誓旦旦“請大家相信我不是代表利益集團説話”,但瓜田李下,以他的身份出來嗆聲燃油稅,無論如何擺脫不了這個嫌疑。坊間輿論有理由質疑其立場。
  不過,從楊凱所列14條理由不難看出,他事前做了充足的功課,各項理由雖非無懈可擊,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圓其説。這或許正是他敢于不避身份,實名發言的底氣所在。
  歸納楊凱的反對理由,無非是“條件不成熟”和“時機不對”。這種説辭顯然不新鮮,梳理燃油稅的博弈歷程,“條件論”和“時機論”一直如影隨形,至今仍大有市場。問題是,徵收燃油稅到底何時才能條件成熟、時機正確呢?
  事實上,不管是夾在既得利益集團和市場之間的政府決策者,還是“條件論”和“時機論”的民間信奉者,都犯了倒因為果的邏輯錯誤。恰恰是必須首先徵收燃油稅,才能肅清交通規費尾大不掉的問題,從而為燃油稅的徵收創造坦途。可以説,如果總是從既有利益格局出發,以徵收“條件”和“時機”不成熟為由拒絕改革,燃油稅將永遠無法成行,至少改革的成本將隨著時間的流逝層層加碼。
  徵收燃油稅值得期待的結果之一,正是“倒逼”中國油價形成機制的市場化,觸動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壟斷的市場格局。因此,只有徵收燃油稅,才能讓油價回歸市場,並達到“誰用路,誰付費;用得越多,付出越多”的目的。
  至于説對欠發達地區、公共交通運輸業和農村客運市場的補貼,顯然,也可以通過徵收燃油稅籌措更多資金,讓公共財政補貼在陽光下運作。雖然操作細節尚有待決策者根據實際悉心考量,但徵收燃油稅肯定是個先決條件。我們相信,費改稅不會對財政補貼的能力造成反噬,更可能帶來利好。
  作為利益中人,楊凱有權利表達他的觀點。而且,他的意見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徵收燃油稅過程中必須加以正視的。他發言的底氣越強盛,越説明徵收燃油稅迫在眉睫。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