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下鄉”淪為家電企業的救命稻草?
    2008-12-02    彭雄江    來源:人民網

  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一片肅殺之中,財經部、商務部等兩大部委所聯合下發的一紙“家電下鄉”鉅額招標成為家電業同行、媒體界近日來聊得最熱鬧的話題。但熱鬧歸熱鬧,“家電下鄉”到底是一塊多大的蛋糕以及自己企業又能從中分到多少羹?到目前國內還沒有哪家企業敢就此定論。
  由國家財政補貼來提高農村家電市場購買能力、加快農村家電消費升級,本應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也給內銷不暢、出口受阻的家電廠家一劑強心針。但部分家電廠家在此“家電下鄉”政策一出&所表現出來的盲目樂觀,卻讓人不得不心存疑惑。“家電下鄉”果真就是根救命稻草?!那麼“家電下鄉”又是如何被淪落為救命稻草?

  “家電下鄉”是一劑強心針

  從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加快農村改革、土地流轉,到政府正式&&十大措施、四萬億元救市方案,以及商務部、財政部等官員頻繁在廣東、江浙等地實地調研可以看出,政府對於擴大內需、緩解經濟危機有了足夠的重視,且思路清晰,措施日趨具體。
  在此次家電下鄉的鉅額招標中,總計達122家企業中標,佔投標企業總數的78.71%。下鄉家電類別增加到彩電、冰箱(含冰櫃)、洗衣機和手機四類,推行地區也由原來的3個省份增加到12個,基本上涵蓋了全國超過1/3的農村市場,由中央和實施地區省級財政以直補方式按産品銷售價格的13%給予足額補貼。
  隨着政策和措施的逐步落地,“家電下鄉”方案除進一步提高農民購買能力、刺激農村家電消費需求外,對於家電廠家而言,還可以打開內需巨大市場容量、合理消化其過剩産能,促進內外需協調發展,共度産業寒冬。

  “家電下鄉”且勿盲目樂觀

  國家“家電下鄉”一出&,各方可謂皆大歡喜。國家擴大內需,農民買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等下鄉家電可享受補貼,出口家電企業也有助於減壓並順利過冬。在與部分家電廠家接觸的過程,筆者注意到這樣的一個現象:對於買下鄉家電給予13%的足額補貼,家電廠家清一色的盲目樂觀並自認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與前段時間受金融危機影響哀鴻遍野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時間,“農村市場是一塊大蛋糕”之説有之,“清理庫存”之説有之,更有人甚至提出了“泄洪”之説。
  家電下鄉,利國、利民、利企。但農民能否用上下鄉家電,我個人認為,不是由區區13%的財經補貼就可以決定的。“家電下鄉”方案激發更多的國內市場需求,但農村家電消費市場潛力的真正釋放還需要一段時間。首先,農村電力跟不上,買得起、用不起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其次,農村消費者住得很分散,所以銷售網點成本、物流成本與城市會有很大差別,服務網點極其不規範。第三,“下鄉”家電雖説定制,但一般多是企業積壓庫存或淘汰産品,對於注重實用的農村來説,市場接受程度還是一個未知數。第四,對於農村家電市場的監管還處於匱乏狀態,遠不如一、二級城市完善、到位。以上問題不解決,“家電下鄉”將很難在短期內獲得發展。

  家電業還在蛻變中

  作為具有世界級影響的家電製造中心,在這一場金融海嘯的滔天洪水面前,部分家電企業對於“家電下鄉”政策出口過於欣喜若狂,並簡單視之為“一根救命稻草”,從這裡可以直接折射出一种家電行業本身不成熟、基本功不紮實以致於多年前遺留在自己體內的投機、僥倖、浮躁心理在作怪。
  在當前的經濟危機中,只談危機或者只談機遇,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體現。但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一個企業的發展,贏利能力、自身造血能力最要緊,也是其能否長期生存下來的根本。試想,如果一個企業自身運作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態勢,並在困境中能夠不斷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努力研發新産品、新技術,苦練內功,降低成本,最終還是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將影響減至最小,並取得長遠發展。
  最後,筆者認為:經濟危機面前,只有練好“內功”,才是企業生存之正道!否則,即使奮力抓住了“家電下鄉”這一稻草,卻不見得就抓得穩;就算是抓穩了,也未必就能夠在這場經濟危機中救得了自己的命。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