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附加稅 還需要冬眠?
    2008-11-27    作者:李明旭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了成品油價格和燃油稅費改革方案,決定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而一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則在近期可能很難出臺。
  近期,關于成品油價格改革和推出燃油稅的爭論越來越熱烈,政策細節也已經初現端倪。然而,燃油稅所涉及問題太大,不能不讓人慎重對待。這也許是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成品油價格和燃油稅費改革方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原因。而一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則在近期可能很難出臺。
  我一直認為,現在推出燃油稅的時機並不成熟,原因是政府的配套措施遠沒有做到位。這包括燃油稅徵收將對農民、計程車司機等群體的利益造成損害。另一個問題,中央和地方、部門之間利益的平衡問題更是棘手。養路費等各種費改稅,本來就是燃油稅眾所周知的根本,但這就意味著地方失去的財源都到了中央政府,原來交通部門的收費權力被轉移到了稅務總局手中,這種利益的再分配面臨極大的阻力。結果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既然“大腿扭不過胳膊”,燃油稅的最終方案很可能與地方政府妥協,允許通過其他方式(如設卡收費)來補償損失的這一塊收入。最後的結果,燃油稅很可能改成體現部分成本,並取消部分收費的消費稅模式。唯一真正做到位的反倒是,在金融風暴的衝擊之下逆行加稅。
  當然,燃油稅的最終方案還沒有發布,一切都是猜測。根據發改委的資訊,高速公路收費顯然不在考慮之列,過路費、過橋費也未能進入“費改稅”范圍之中。而取消公路養路費,撤銷政府還貸二級以下公路收費站點,雖然是利好政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二級以下道路本來就不能收費,而取消水路運輸管理費等,與降低用車成本關聯性不大。
  實施這樣的政策將不僅意味著此政策與清理稅費的目的背道而馳,更意味著普通老百姓不僅要交燃油稅,還要繼續繳納那些沒有來得及、或沒有辦法停掉的“費”。在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燃油稅稅率如果定得過高,對經濟整體所帶來的實質傷害會更大。因為在金融風暴之下,各國政府採取的是擴張性措施,都是想方設法拿出錢來,希望通過經濟刺激方案推動經濟增長,我國推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就是這樣。然而,燃油稅稅率一旦定得過高,則抵消取消養路費等帶來的實惠,事實上造成加稅。
  根據粗略計算,以2007年11月1日油價調整前汽油和柴油全國平均零售基準價每噸5480元和5020元、2007年汽油和柴油表觀消費量(凈進口量和産量的總和)分別為5552萬噸和12466萬噸作為基準,徵收燃油稅後,如果按照價格上漲50%的比例來計算,一年的加價規模大約有4650億。由于收縮涉及乘數,所以這個數字還要乘以4。這個量是什麼概念?對比這次出臺的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有看法認為,這個方案的水分太大,扣除掉已經和正在投入以鐵路建設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以農村社會保障為主的新農村建設投入,這個刺激方案就只剩下兩年2萬億規模。因而,此次燃油稅推出使得民間財富的損失,相當于兩個“4萬億”的作用就被抵消掉了。
  經濟下滑之下,政府應以降低稅負、加大投資來促進經濟增長。考慮到相關政策的不配套,以及政府部門利益的博弈,燃油稅稅率如果制定不當,則可能造成全社會的加稅效應,不僅會損害相關群體的利益,更會讓此前4萬億的經濟刺激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