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稅與路橋費
    2008-11-21    內蒙 馬滌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燃油稅一旦出臺,是取代養路費,還是連同過橋過路費等費用“一並整合”?記者採訪多位權威稅務專家獲悉,燃油稅取代養路費的可能性很大,而過橋過路費等費用,不會一起同步改革。(11月20日《廣州日報》)

  燃油稅究竟該替代哪些地方收費項目?改革方案曾一度提出,要以海南經驗為基礎,將養路費、過路費、過橋費、運輸管理費等諸多交通費用全部納入其中。然而,這一方案的阻力是驚人的。首先,這意味著有大量交通收費將轉換成稅收,並進入國庫,而此前,這些收費主要由交通部門來徵收和使用。另外,這意味著大量收取養路費、過路過橋費人員的身份轉換問題,處理不好,就可能造成大批人員下崗,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一個是國家稅收與地方、行業收費的利益矛盾問題,一個是交通係統人員安置問題,這兩個問題成為燃油稅擇機十余年之久遲遲不能出臺的最大阻力。以至于千呼萬將出來之際,路橋費仍可能被保留。
  過路過橋費對于車主和運輸業的負擔遠遠超過其他徵費,它的廣受詬病,一是因為在收費還貸的幌子下,收費站成了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門的印鈔機,合理的不合理的、合法的不合法的收費站簡直成了橫亙在各條公路上的“路霸”。站點之密、數量之多、覆蓋裏程之長,為全世界之最。且不説現行的有關公路收費的法規是否合理與合法,就是公眾多年投訴、媒體屢屢曝光、審計部門多次審計出的問題收費站,幾乎全都有著超強的生命力。
  收費站問題已經成為中國運輸業的沉重負擔與發展瓶頸,是導致公路嚴重超載的最直接的原因。頻繁的過路收費使車主不堪承受,于是車主便以超載消化收費成本;而超載又嚴重損壞著公路,于是又導致地方加大收費與罰款力度籌集養路修路資金;運輸車輛增加負擔以後繼續拼命超載,實際上形成了惡性迴圈的怪圈。
  當然,從短期的、局部的利益上看,地方政府與交通部門在即使是惡性的迴圈中,也獲得了不菲的收益。而利益受損最大的卻是整個運輸行業和公路安全,並且增加的成本最終要由市場經營與居民消費來分擔。
  7種相關收費都在燃油稅制改革中解決了,獨有路橋費這一項阻力最大,以所謂全國交通係統60萬收費員面臨重新擇業、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動蕩的理由設阻,顯然是經不住推敲的。企業改革過程中,全國國有企業有數千萬職工下崗失業,近年來地方政府的“圈地運動”中造成的失業農民也應當不小于這個數字;數以千萬計的工人農民可以重新擇業,60萬收費員為什麼不可以呢?數千萬工人農民失業,社會都沒有動蕩,60萬收費員重新擇業社會就要動蕩嗎?“社會穩定”早就不是什麼新鮮的借口,地區利益、集團利益、行業利益才是真正的原因。路橋收費不但收益可觀,實行簡單,而且是一筆糊涂賬;來錢容易,支配起來方便,所以要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門吐出這塊肥肉,阻力可想而知。
  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每每在地方、行業利益或集團利益的挾持下就范,這種狀況很不正常;類似賣地生財、依賴于某項收費生存的治政思路也不正常,更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因此,國家在面對這類問題時的態度,是屈服于利益集團,還是從大局著眼,尤其考驗其執政能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