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稅新聞”解讀的暗示
    2008-11-20    張玥    來源:人民網
   這兩天,有車族最關注的恐怕就是燃油稅的新聞了。
  日前,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對媒體談到了燃油稅的問題,關于他的説法現在有兩種“解讀”:一是燃油稅將“‘很快’開徵”,一是“燃油稅的推出應該是快了”。
  別看字面上差別不大,細琢磨,它們的潛在含義是不同的。
  日常生活中,如果您問別人一件事什麼時候能辦成,對方的回答是“很快”,您心裏一準兒有了底,覺得不出三五天就能得到回音;如果對方的回答是“快了”,您八成得嘀咕——這“快了”是指幾天、一個星期,還是一兩個月呢?肯定沒了譜兒。
  “應該是快了”的表述重點,除了“快了”,還有“應該”二字。舉個例子來説,有時候別人要是問您什麼事兒,您也不確定,便會説“應該是吧”。這時候,“應該”便帶有了一種“有可能”的意味。這樣來看,“應該是快了”有著“略微含糊”的意味。所以,這兩種説法的確定程度可謂不大一樣。前者,有點拍著胸脯保證的樣子;後者,則顯得比較慎重。
  燃油稅的概念被提出來有很多年了,官方的表態一直是“擇機出臺”,它的潛臺詞就是:還得等,得慎重。
  為什麼會這樣?一直有人説“擇機”是在觀察國際油價造成的影響,但那只是個表像,其根本原因是燃油稅關乎不同群體的利益。燃油稅一旦推出,被它所替代的養路費就不存在了,那麼徵收此項費用的人如何安排就成了問題。另外,燃油稅開徵之後,開低油耗車、出行路途短的車主們肯定獲益,但耗油量高的公交車、跑遠道的長途車該怎麼辦?對公交、物流等行業要不要補貼?如果補貼的話,又怎麼補……如此種種,燃油稅牽扯的利益群體可謂錯綜復雜,很難用一刀切的方式解決,需要詳細規劃。而在規劃過程中,不同的利益群體要各説各的話,一時半會兒肯定無法達成一致。
  韓文科的表態應當只有一種,為什麼會導致不同描述的出現?乍看起來似乎是受到解讀者不同心理的影響,但暗含的是不同利益群體的態度差別。説句白話,大凡看重“很快”二字的人,沒準兒都是憋著不想交養路費、眼巴巴盼著燃油稅出臺的一群人。
  而今,韓文科以“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權威專家”的身份給出的説法,不再含“擇機”二字,而是突出了一個“快”字,一是讓人覺得這事兒靠譜兒,二是給那些經過漫長等待後已變得有點疲沓的心態注入了興奮劑——不論它們是期待也好,還是反對也罷。
  雖然爭論依然存在,但説辭上的改變可能暗示這樣一種“現實”——爭論在減弱,或者説利益群體正在逐漸達成最後的妥協。如果分歧過大的話,“燃油稅將很快推出”之類的新聞出來後,一定會有人迅速出來辟謠,而不是在“很快”“應該是快了”這樣意義相近的説法上做文章了。
  那邊廂,國際油價可以潮起潮落;這邊廂,燃油稅仍然是道未解的謎題。因為燃油稅畢竟是一件關乎太多人的政策,出現任何蕩秋千式的搖擺也就不足為怪了,支援的、不支援的,都等著吧……
  相關稿件
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看燃油稅開徵的必要性 2008-11-20
那是不是我們期待的燃油稅 2008-11-20
開徵燃油稅,看上去很美 2008-11-20
熟透了的燃油稅為何“擇不到機” 2008-11-20
燃油稅是必須走出的正確一步 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