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看燃油稅開徵的必要性
    2008-11-20    評論員 商寅泉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議論了十幾年的燃油稅改革,11月19日又成為熱點話題。據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18日&&:“開徵燃油稅應該是快了,但具體時間還不知道。”

  開徵燃油稅,或者叫燃油稅改革,是一個老話題了。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有代表委員遞交提案,每年都有財政部、發改委的官員出面對燃油稅改革進行一番解釋。大概是從5年前開始,國際油價持續走高,於是相關人員用油價當理由,擺出開徵燃油稅的種種困難,每次都把人説得“口服心服”,於是燃油稅改革就一直拖了下來。筆者為此曾寫過3篇評論,對其“明日復明日”提出經濟學上的質疑。今天,當我們接受了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教育,從理論和實踐上站在更高的層面上觀察與思考中國經濟問題時,我們對燃油稅改革的議論,應該力求有更宏觀的分析。
  國際油價的下跌,是燃油稅改革推出的根據之一。以往五六年來,油價步步走高時,有關部門總是用油價高企當擋箭牌,現在油價下來了,這個理由自然不能成立了。其實,油價根本就不是一個站得住腳的理由,燃油稅的開徵從根子上説,是各方面的利益協調總是擺不平的問題,正像媒體轉述的業內人士所指出的,“開徵燃油稅除了油價的時機外,還要考慮到眾多相關部門之間的利益協調,特別是交通運輸部門的收入會因此受到影響。如何協調利益,以及補貼公共交通、農業等相關行業,方案的設計比較複雜。因此該稅種的推出時機,還要取決於政府解決問題的決心”。這個“眾多相關部門的利益協調”,其實就是把該落到交通部門口袋裏的錢(養路費),轉到了財政部門的口袋裏,另外還有數以十萬計的每天在高速公路上設卡收費的人員的轉業安置問題。一個是錢的重新分配,一個是人員的重新安置,這也就是業內人士所説的“方案的設計比較複雜”的原因所在。
  但是,比起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比起中國13億人口、資源壓力的逼迫,比起環境保護的巨大成本,這個錢落到誰的口袋裏,這個十幾、二十幾萬人怎樣安置的事,還算個事嗎?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觀察、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燃油稅的開徵應該是一個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宜動不宜拖、宜重視不宜輕視的大事情。因為道理明擺在那兒,把油費和養路費分開來收,就是縱容大排量車的發展,就是每天開300公里和開30公里交同樣的錢,就是在人為地製造城市交通堵塞,就是在任由汽車尾氣對環境的污染,就是讓人們對使用資源沒有自覺約束。
  所以,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分析燃油稅的問題,得出結論應該是明確的。當部門利益受到或可能受到損害時,拿出油價太高或“具體的設計方案很複雜”等理由來搪塞輿論就成為一種常態,特別是這種理由從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嘴裏説出時,社會就變成了一個弱者,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只是理論上的口號了。現在,油價下來了,拿油價説事説了五六年的相關部門,會不會又擺出什麼更新的理由呢?

  相關稿件
那是不是我們期待的燃油稅 2008-11-20
開徵燃油稅,看上去很美 2008-11-20
熟透了的燃油稅為何“擇不到機” 2008-11-20
燃油稅是必須走出的正確一步 2008-11-20
開徵燃油稅能否多聽聽民意 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