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緩調整最低工資的舊痛與新傷
    2008-11-19    作者:單士兵    來源:重慶時報

  金融危機的強勁寒流,讓許多企業都強烈感受到平安過冬實在太難。企業破産與民工返鄉的風潮,不只是經濟問題,同樣也是不容輕忽的社會問題。這些,都需要政府通過種種手段來進行有效化解。

  最近一段時間,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侵襲推出的制度性救濟,也是層出不斷。比如,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出通知説,根據當前經濟形勢和企業實際,近期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不過,這個“暫緩舉動”,卻招致無數公眾的斥責。
  儘管説,公眾也很明白,在許多領域進行救市行為,本質目標也是在救我們自己。但是,冬天已到,寒氣襲人,誰都需要及時的取暖。也就是説,公眾對於政府的相關救濟手段的訴求,更多時候會體現在救濟的效率上——政府的救濟政策,應該最直接與最快捷地體恤民生,讓那些相對貧弱的群體及時拿到一件過冬棉襖。
  也正是這個原因,讓許多公眾對於“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感到很失望。畢竟,這個制度意味着,經歷過長久籲請的最低工資標準提高,現在終於成為一個休止符了。雖然,“暫緩”兩個字,並不意味着政府今後就不再考慮對最低工資標準進行調整了,但是,即便是在CPI高企,經濟快速增漲的年代,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都在經過漫長年月的等待之後也沒有落地,而未來經濟沿着下行線滑行,顯然又將需要一段漫長的時期。由此就不難推想,再到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那一天,公眾等得不是花早已謝了,可能是心早已碎了。
  如此兩廂比較之下,其實不難看出,在以最低工資補給民生方面,有太多的遺憾與尷尬。政府在以最低工資標準來對勞資進行利益平衡方面,存在着某種制度滯後性,不能發揮出及時的調節效應,導致相關群體利益受損。事實上,這個問題,如同過去公眾一直訴求的工資增長與CPI聯動一樣,都反應出在利益分配領域,制度長期缺乏激勵而趨於僵化,長久地停駐不前,在社會經濟的風雲變化面前表現得無動於衷,這樣的制度自然難以産生相應的效率與效益,把太多的民生壓力轉嫁到那些貧弱群體的身上。
  所以,與其説,公眾現在對“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不滿,倒不如説,是公眾對過去長期不變的最低工資標準積鬱成憤——試想,如果在前幾年經濟快速增長、CPI不斷高企的語境下,政府能夠迅疾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以及實行工資與CPI聯動,來及時的體恤民生,反哺社會的話,那麼,在現在金融危機寒流下,哪怕是政府適當降低最低工資標準,也都會獲得公眾的理解與支持的。
  畢竟,最低工資標準,是在尊重勞動者的勞動價值,綜合考慮勞動力的使用成本以及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基礎上,來賦予底層勞動者特定的權益,來保障其基本體面的生活。這本身既是個經濟問題,也是個民生福利問題。對於民生問題,政府聽取民間的疾苦聲,不讓民生負擔加重“痛苦指數”,就必須進行及時的動態處理,這才是政府的善治。否則的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長期治標不治本,到關鍵時候反而無所適從。舊的問題沒解決,就被新的問題來給覆蓋了,這時推出的制度救濟,自然會讓人面對新傷,想起舊痛了。

  相關稿件
暫緩提高最低工資體現勇氣與理性 2008-11-19
緩調最低工資標準是開錯了藥方 2008-11-19
最低工資標準之外的民生救濟 2008-11-19
正視緩調最低工資的公平性焦慮 2008-11-19
應對經濟困難別只打最低工資主意 200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