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緩提高最低工資體現勇氣與理性
    2008-11-19    作者:馬紅漫     來源:東方早報

  在經濟形勢下滑嚴峻壓力下,各類維護經濟穩定政策陸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日前發出通知,決定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並在有條件地區降低基本醫保和工傷保險費率。
  由於之前對企業最低工資標準的政策導向是傾向於不斷提高,因此單純從直觀的政策意圖看來,此次暫緩調整意味着最低工資標準至少在短期內將不再增加。由於最低工資標準水平事關中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存狀況,因此也一直被視為是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與否的標誌,其政策定位與實施的社會影響相當敏感。據此判斷,調控部門在此刻選擇暫緩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理應是在權衡各方面利弊因素之後做出的艱難抉擇。
  稱其為“艱難”並不為過。經濟衰退時,失業會影響到具體的部分社會群體,很易引發諸多社會矛盾的集中暴露,因此調控當局自然要把應對失業問題放在首要位置了。
  穩定最低工資標準,其目的是緩解企業經營的壓力。當下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製造業企業由於市場需求萎縮,資金鏈條緊張,經營狀況困窘至極。在大的經濟形勢制約之下,無論是企業股東、高管,還是基層普通員工,理應有着共度時艱、分擔困難的勇氣。此時如果繼續強求企業提高工資待遇,結果只會迫使企業削減員工規模,最終讓失業替代收入支出。這不僅對於基層員工來説現實傷害要更大,而且對於調控部門而言也意味着維護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難度隨之加大。
  正因如此,相關着眼於企業解困的政策調整具有現實的積極意義。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無論是為了應對當下的階段性時艱,還是實現長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施長期員工收入增加機制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政策導向。因此,儘管在短期看來,為保持基本的就業率,應當適當放寬對企業員工福利的要求,但這只能是權宜之計。
  必須指出,包括企業員工在內的全體國民收入開支水平高低,是決定中國經濟能否成功應對經濟衰退風險的最重要因素。就當下而言,克服經濟衰退最有力工具就是啟動內需。因為在投資、出口、內需這三駕馬車中,出口受制於海外經濟形勢變化,調控部門並不擁有主動的影響能力,而投資需求並非終端需求。資金投入項目建設若干時間後,相關的最終産出就會成為社會總供給,如果其時的社會總需求無法提振,依然會出現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問題,同樣會出現經濟蕭條壓力。
  據此而言,只有通過終端消費帶動派生需求,並帶來投資慾望和資金注入,繼而帶動經濟增長,才是最實在的需求,也才能拉動經濟良性增長。因此,穩定企業最低工資固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但同時也有可能減少部分公眾的收入水平,進而也就減少了社會消費的願望。就此而言,相關政策其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需求的提升。
  在保持現有就業水平、維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拉動消費需求的對衝政策也應該積極地推進。從目前各項保增長的經濟政策看,立足於投資拉動內需的措施更加集中,而鼓勵消費提升的政策則尚欠進一步推進。其中的政策要害在於,引入政府財政與企業、國民分擔機制,通過提高國民收入來拉動消費慾望,諸如提高個稅起徵點等政策措施當盡快推出實施。同時在當下時艱有所緩解之後,還是應該加大國民收入保障機制建設,通過稅收、保障等制度約束,合理分配財政、企業和國民的利益分配機制。基本原則應向“藏富於民”,也就是向提高國民待遇的方向傾斜。

  相關稿件
正視緩調最低工資的公平性焦慮 2008-11-19
應對經濟困難別只打最低工資主意 2008-11-19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期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 2008-11-18
尹成基&&:我國19省區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2008-10-28
北京市發布年最低工資保障線:9600元 200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