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11-13 作者:蔣建科 來源:人民日報 |
|
|
初冬時節,北京的氣溫持續下降。然而,京郊豐台區王佐鎮南宮村的智能溫室裏,卻是滿目翠綠,瓜果飄香。2萬平方米的溫室種植着人心果、洋蒲桃等許多奇形怪狀的水果,令人目不暇接。 談起農村經濟改革30年的變化,村民張雲紅掰着手指頭説:一是從上工改叫上班了,二是從掙工分改為掙工資了,三是從拿鋤頭種地改為用科技種地了,四是從住平房改為住樓房了。 南宮是豐台區王佐鎮的一個普通村莊,30年前,集體固定資産只有12萬元,值錢的家當就是一個磚廠和兩部卡車。如今,南宮村年人均收入已經從30年前的400元上升到2萬元,全村固定資産達到10億元。 改變南宮經濟結構的是農業科學技術。村黨委宣傳部長易獻群説,1983年以前,南宮村以種糧為主,農業經濟結構單一。1986年,吳恒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依靠科技大力發展農業多种經營和鄉鎮企業,先後辦起了一批種植業、養殖業和十幾個工業項目。到1991年,傳統農業提升為向城市提供副食品為主的城郊型農業,農業經營擁有了規模化發展的條件。於是,南宮村依據村民的意願,陸續將承包到戶的土地實施規模化統一經營,依託首都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辦起了環保型高效農業園。 2000年,南宮村又迎來一次發展機遇,村裏發現了地熱資源。村委會請來了我國著名的設施農業專家楊其長博士,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雄厚的技術力量,將農業與地熱資源開發、旅游觀光休閒等結合起來,建成南宮世界地熱博覽園和溫室公園,拓展了農業的服務功能和生態功能。 在溫泉養殖園,産自美洲的血鸚鵡和火鶴、馬來西亞的淡水白鯊、泰國的藍鯊在水中游弋嬉戲,令游人駐足。在溫室公園,先進的栽培技術使植物的生長潛能得到超常規的發揮,單株結萬果的西紅柿、能挂3000—5000根瓜的黃瓜樹,令游客驚嘆。 記者看到地熱溫泉被廣泛用於南宮地區採暖、醫療保健、游泳、溫室種植、養殖等領域,從而實現了一次開發、梯次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促進了産業比例的優化,最終完成了由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轉型,被專家稱為農業現代化的“南宮模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