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降價也能拉動內需
    2008-11-12    作者:陳其玨     來源:上海證券報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招招均是振聾發聵、直擊要害。但依筆者看來,還有一枚拉動內需“棋子”——下調國內成品油價也不應被忽視。一旦這枚“棋子”能適時擲出,對拉動內需可起到四兩撥千斤之效。

  作為工業的血液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石油向來被視為一種用途廣泛的戰略資源。通過對石油的煉製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種機器的潤滑劑、氣態烴。通過化工過程,可制得合成纖維、合成橡膠(資訊,行情)、塑料、農藥、化肥、醫藥、油漆、合成洗滌劑等。可以説,石油既是人類整座工業文明大廈的基石,也是各行各業及各類現代化消費品的原料來源。
  正因此,石油價格的任何變化對國民經濟運行都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而國家之所以對成品油調價慎之又慎,也同樣肇因于斯。
  以今年6月份國內一次遲到的成品油價格上調為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製造業、運輸業等多個行業的成本大幅上升。為轉嫁成本,企業不得不推動下游産品的價格走高,於是挫傷了購買積極性。另一方面,原料成本的上漲導致企業經營變得更加困難,以至於須通過收縮來平衡開支。於是,員工的實際收入應聲而落,購買力進一步下降。可見,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影響,高油價都會給消費帶來較明顯的抑製作用。
  據調價後的一次“高油價預期下的消費行為調查”顯示,有51.2%的人認為高油價已影響他們的日常開支,有40%的人認為,如果油價再漲,日常生活開支將受影響。而為了應對以後可能更高的成品油價格,被調查者還選擇了“減少外出旅遊”、“減少服裝消費”、“減少外出就餐次數”等方式縮減消費。
  顯然,高油價並不利於拉動內需。不僅如此,高油價還可能成為政府執行拉動內需政策的“短板”。根據“短板”原理,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長度。儘管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投入巨大,但倘若油價居高不下的話,很可能令政策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此前,西部地區出現因運輸公司歇業導致大量礦石無法運出就是一例。
  經濟學一般原理認為,通過價格杠桿可以調節商品的供需。其中,價格與供給正相關,與需求則是負相關。對石油來説,其價格的變化同樣影響到供需的多寡。當油價上升時,上遊勘探和開採業將受到激勵,下游需求則受到抑制。反之,當油價下跌時,市場對油品的需求將會得到釋放。考慮到石油價格的高傳導性,可以預見,一旦油價回落,則不僅會帶動工業復蘇,更可推動旅遊、商業、汽車等相關行業重現景氣。
  但願這一天不會來得太晚!

  相關稿件
成品油出現自發降價潮定價機制改革時機再現 2008-11-10
國內汽油價高出美國 成品油調降壓力增大 2008-10-22
國際油價和CPI雙降成品油價格改革時機顯現 2008-10-22
國際油價暴跌:國內成品油是否應該下調? 200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