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華爾街風暴]歐洲各國再次降息 股市為何不升反跌
    2008-11-10        來源:cctv

    清華大學國際貿易與金融系主任 宋逢明

    主持人:宋教授您好,您也注意到了,在降息之後市場並沒有做出積極的響應,反而出現相反的走向,您會如何做這個分析?

    宋逢明:從金融經濟學的理論,特別是從所謂的基本定價模型來看,貨幣政策對於資産價格的作用不是直接的。實際意義上,金融資産的價格,比如説股票的價格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最主要是根據投資者的預期來決定的,因為雖然各國放鬆了銀根,但由於投資者對於未來的預期還是不好或者有更大的恐懼,市場還是會下跌的。

    主持人:此前我們看到美聯儲降息,包括央行降息、韓國降息的時候,市場都做出了積極的反應,同樣是降息的政策,但市場的走向卻截然相反,為什麼?

    宋逢明:並不完全,降息有時候市場做出正面反應,有時候沒有反應,有時候反而朝下跌,無論是央行還是美聯儲都是一樣。這不像調印花稅,印花稅一調交易成本直接變化,市場反應非常積極,但是貨幣政策還是比較柔性的。一般人有個誤解,他認為貨幣政策對資産價格産生直接影響,實際不是這樣。

    主持人:大家看到各國在採取降息的做法,在本質上還是希望刺激經濟在未來有一個好的發展,市場卻做出截然相反的反應,市場並不認為這樣的降息能夠直接引領經濟走出低谷?

    宋逢明:各國中央銀行降息最重要的是讓銀行系統向實體經濟釋放流動性,因為生怕流動性的緊張使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傳遞和擴散。向實體經濟釋放流動性,使得實體經濟得到必須的資金進行正常的運轉,但提升股市的信心需要有一段時間。

    主持人:光靠降息不行?

    宋逢明:光靠降息這一招不行。

    主持人:我們看到歐洲央行行長特裏謝&&,在未來不排除繼續降息的可能,是希望市場繼續對未來充滿信心?

    宋逢明:提升市場的信心,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市場的人氣已經散了,要把市場信心提升起來需要一個過程。

    主持人:稍後繼續和宋逢明教授進行討論。

    主持人:李慶慶你好。

    李慶慶:馬洪濤你好。

    主持人:昨天歐洲央行、英國以及瑞士、丹麥的央行紛紛宣布降息,其中英國央行出人意料降低了150個基點,遠遠高於大家預測的水平,根據你了解的信息,為什麼英國降息幅度這麼大?

    李慶慶:就像你剛才所説英國央行突然宣布降息1.5%,出乎所有人意料。在昨天上午宣布降息前一個小時,我們採訪了一個經濟學家,我們問他可能會降息多少,他説英國央行一向比較保守,他認為可能是0.5個百分點,最多不會超過1個百分點,結果降息1.5%。那麼這樣一個降息程度本身説明英國經濟狀況有多麼糟糕,因為在這個禮拜英國公布了一系列經濟數據,都説明英國的經濟狀況不容樂觀。10月份房價下降2.2%,使得房價累計比去年下降13.7%。作為英國經濟支柱産業服務業,佔GDP60%的服務業,10月份進一步萎縮,已經連續6個月萎縮,達到1996年以來最低水平。據英國國家統計部門的報告説,英國製造業到9月份已經連續7個月下降,9月份下降0.8%,産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是2003年5月以來下降最快的一個時期。另外車的銷售量也是經濟的重要指標,英國新車銷售量10月比去年同期下降23%,這是17年以來下降最快的。寶馬設在牛津附近的工廠已經宣布12月份將關門停業,另外Mini Cooper的銷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0%。另外設在牛津等主要的汽車製造廠宣布,原來聖誕節假期是兩周,都將延長到四週。還有一個數據比較有意思,英國人比較喜歡喝啤酒,由於金融風暴的襲擊,最近英國啤酒的銷售量也下降了8%,這本身説明英國經濟狀況是相當不樂觀。英國各方的反映是這樣的,首先都歡迎英格蘭銀行採取大膽舉動,刺激經濟的發展。同時呼籲,英國零售銀行能夠把央行降低基準利率的實惠傳遞到普通消費者的手中。因為上個禮拜英國第二大房貸提供者艾比不僅沒有降低其貸款利率,反而把貸款利率提高了0.5個百分點,央行在降息,但零售銀行還在加息,對普通消費者來説日子越來越難過。無論是政府還是各個黨派,還是各個機構,都在呼籲銀行能夠把降息實惠傳遞給普通消費者。

    主持人:面對這樣一個經濟形勢只是降1個點或者0.5個點,不足以達到提升信心的效果。我們還看到這樣一個消息,昨天歐洲央行主席特裏謝宣布降息之後,還&&不排除進一步降息的可能,這是否意味著歐洲央行對金融風暴衝擊之下的歐洲經濟的走向還是抱有不太樂觀的態度?

    李慶慶:在剛剛我們的片子當中也已經看到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於歐元區經濟不太樂觀的預計。歐洲央行這次降息的幅度和速度可以説是整個發達國家當中最為遲緩的一個,英格蘭央行昨天突然宣布降息1.5%,英國主導利率是在1999年歐元區誕生以後第一次低於歐元區,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法國CAC40指數和德國的DAX指數,昨天分別下跌6%以上,這也可以看出投資者對歐洲央行降息幅度不夠大比較失望的情緒。另外我們看看歐元區一個主要的經濟發動機德國的數據,德國9月份工業訂貨量下降8%,以出口訂貨下降速度最快,這説明歐元區經濟狀況不容樂觀。在今年第二季度以來,歐元區已經出現環比負增長,預計今年後兩個季度,負增長幅度可能更大。此外歐元區三大經濟引擎,無論是投資、消費還是出口都全面疲軟,歐盟委員會預計歐元區明年增長率只有0.1%,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應該是負的0.5%。

    主持人:謝謝慶慶。單靠降息能不能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觀察。非常感謝慶慶從歐洲給我們發回的報道和分析。

    主持人:我們都注意到現在很多專家都在説美國和歐洲的衰退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今天也聽到一個消息,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愛德華.普雷斯克特,在他看來,美國經濟並不會陷入衰退,您怎麼理解他的判斷,您本人的觀點是什麼?

    宋逢明:這次問題是在金融領域爆發的,是金融危機,問題是金融危機如何向實體經濟傳播、擴散的問題。因為在美國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實際上美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呈現非常差的情況。這裡面我特別要提醒一個概念,什麼概念呢?就是流動性的概念。流動性包括在銀行系統內的流動性和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實際金融危機真正的爆發點是什麼呢?真正的爆發點是流動性危機,對銀行來講,如果發生擠兌,銀行就要被擠倒。對於實體經濟來講,對於企業來講,資金鏈一旦斷裂,即使原來的生産能力、技術水平、市場份額都是很好的情況下,企業也會破産。所以在現在的情況下面,各國政府這種救市的政策實際上是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注入流動性,向銀行系統注入流動性,然後銀行向實體經濟釋放流動性,避免實體經濟也出現流動性的危機。這種注入流動性、釋放流動性的措施是止血的措施,如果能夠見效,隨之而來可能需要進行比較大的經濟結構調整。我個人認為,美國和歐洲各國的政府他們現在採取了救市措施還是相當及時的,方向也是正確的。如果見效的話,隨之而來後面進行正確的經濟結構的調整,還是有可能避免長期的經濟衰退和蕭條。

    主持人:您可以理解普雷斯克特做這個判斷的依據。

    宋逢明:對。

    主持人: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下周11月15號將召開的國際金融峰會大家都充滿了期待,但是在期待的同時,也有很多人在擔心,因為各國利益存在分歧,所以在這個會上未必達成一致的意見,您看呢?

    宋逢明:各國領導人,尤其是各大國領導人聚在一起討論的時候,因為他們都是政策領導人,當然這次談論的議題可能關注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問題,可能還有政策上的因素,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這樣一次波及全球大的金融危機衝擊下面,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獨善其身。在這個情況下面,大家如何採取一種協調性的政策呢,在原則上各國領導人會達成共識,但這是原則上的共識,因為具體採取什麼政策措施還需要研究,還需要各個國家政府、具體的實施部門,各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大家一起來想辦法。

    主持人:有沒有可能像二戰以後的佈雷頓森林會議一樣,達成新的世界金融體系的格局?

    宋逢明: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已經到了誕生的時候了,但是能不能很快誕生還需要觀察,我們不能倉促來建立一個新的制度。但是以美元作為中心貨幣的格局,看來已經到了要改變的時候了。

    主持人:什麼時候建立起新的金融秩序還需要觀察。稍後我們繼續和宋教授進行討論。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現在能夠觀察到的一個情況是各國似乎都在面臨這樣一個兩難的局面,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時候通過鼓勵消費是恢復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但是很多消費者在這個時候,因為對未來預期不明朗,越發不敢消費,造成消費是很困難的事情。歐美在過去曾經多次遭遇蕭條期,他們對於應對蕭條應該説積累了一些經驗,根據您的研究,哪些經驗能夠派上用場?

    宋逢明:最簡單、最直截了當的做法,當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失靈的時候,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就要出手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都是必須的。從這次歐美大規模介入市場的做法來看,實際上從80年代以來,裏根政府、撒切爾政府以自由主義經濟學指導經濟政策的時代已經終結了,現在我們開始討論新凱恩斯主義了。實際就是説,當老百姓有效需求不足的時候,那就需要政府從財政上、從貨幣上來調節有效需求。這是最基本的做法。最基本的做法各個國家情況並不完全一樣。

    主持人:政府的干預正是在上個世紀大蕭條當中美國政府積累的最重要的一條經驗。

    宋逢明:現在看來其中一些基本的原理還是管用的。

    主持人:現在比當時多了一條,各國在聯手應對這個危機。

    宋逢明:這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

    主持人:但有人説正是全球化,才使危機這麼快蔓延到全球各個角落。

    宋逢明:有這方面的原因,經濟全球化是在全球範圍內更加高效率配置全球的經濟資源,從發展趨勢來説這是不能否定的。

    主持人:我們在節目裏看到一組汽車産業的新聞,有一個變化很有意思,高檔品牌價格在下降,為了市場競爭的需要,紛紛降低價格,跌幅達到10%以上。相反中國一些便宜的汽車,像吉利這樣的,出口卻在增加,這怎麼解讀?

    宋逢明:對於任何一種商品的定價,還是要從供需兩個方面來看。高檔車價格下降,有可能是供給方面的原因,競爭過於激烈,大家生産太多、供應太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現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面,這樣高檔的消費團體對未來預期變得比較差。中低檔的車之所以會比較受歡迎,一個是從供給方面來講,量不是很多,更可能是在需求方面,在這樣一個消費團體下面,即使是這樣的經濟形式,他們還是很需要低檔的車,比如説本來是要買高檔車的,現在轉而買低檔車。比如在美國西部,説句實在話,你沒有私家車寸步難行,公共交通已經退化得很厲害。

    主持人:雖然大家都喜歡高檔車,但在這個時候只能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車,這時候恰恰就是相對便宜的車。

    宋逢明:對。

    主持人:稍後繼續和宋教授進行討論。

    主持人:手機尾號7755的北京觀眾問,前幾天在北京秋季房展會上看到出現了很多美國的樓盤價格很便宜,差不多十幾萬美元就能買一套帶莊園的房子,聽起來很有誘惑。您認為這個時候選擇到美國投資房産是不是一個合適的機會?

    宋逢明:關鍵問題是你買這個房子幹什麼用。如果你買這個房子,打算自己消費、自己度假住,你有這個經濟實力,現在美國房價比較低的時候買也無妨。但要關注到物業方面的成本,十幾萬美元的房價跟北京的房價比起來確實偏低。但如果是投資炒房一定要慎重,因為你對美國的房地産市場太不了解了。我在美國的時候發現一到這種時候,因為還不起銀行按揭而被銀行處置的房産遍地都是,到什麼時候房價能夠回轉是不知道的,所以要小心。

    主持人:但是大家可能在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記起李嘉誠的故事,他當時正是在香港房價最低迷的時候買進一些房産完成了第一桶金,可能很多朋友希望在這個時候去抄美國的底,完成自己的第一桶金。

    宋逢明:對於投資來講要有判斷力,但有時候機遇和運氣還是起很大作用的。

    主持人:上海手機尾號0833的觀眾想問,每一次全球大蕭條中間是否都會有贏家出現,這次贏家是誰?

    宋逢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這個問題説明了因為現在各國政府面對這樣的經濟形勢都在調整自己的政策,甚至要重新制定各個國家的政策。

  相關稿件
[直擊華爾街風暴]經濟的走勢決定未來資本市場的走勢 2008-11-06
[直擊華爾街風暴]調整外貿結構需要寬鬆環境 2008-11-06
[直擊華爾街風暴]美國大選結果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 2008-11-05
[直擊華爾街風暴]保增長還得靠投資 2008-11-05
[直擊華爾街風暴]消費在短期內可能很難有大幅度提升 200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