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周報》:“奧巴馬革命”給華盛頓政治帶來四大變化
    2008-11-06        來源:經參網站

  保守主義退潮

  報道説,共和黨完敗意味著過去30年來席卷華盛頓的保守勢力徹底退潮。從上世紀80年代初“裏根時代”以來,共和黨代表的保守主義是美國政治的主流色彩。
  憑借這一勢頭,1980年以來的7次總統選舉中,共和黨贏下5次。即使民主黨總統比爾?克林頓當政,他的施政框架乃至政治語言也不得不帶上保守主義色彩。1994年以來的大多數年頭,國會也成為共和黨囊中之物。
  一夜之間,攻守易勢。從選舉結果看,共和黨喪失了改革話題主導權。民調顯示,希望看到變革的選民中,89%投票給奧巴馬。其次,共和黨在國家安全、稅收等傳統強項上幾無亮點,沒能説服選民把票投給他們。從地域看,共和黨不僅沒有奪回城市選民,更流失大量郊區選民,甚至包括鐵桿保守勢力雲集的部分遠郊和鄉鎮選民。
  此外,共和黨一貫有效的“文化價值觀之戰”宣布失效。2000年和2004年選舉中,共和黨成功地把民主黨候選人阿爾?戈爾和約翰?克裏分別涂抹成“非主流”和“撒謊者”。這一招在今年選舉中卻未能動搖奧巴馬的優勢。

  兩黨此消彼長

  共和黨在這場選舉中潰敗,不僅丟掉白宮,在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選舉中也遭遇慘敗,眼睜睜看著民主黨人在國會兩院更加強勢。
  奧巴馬在獲勝演講中向共和黨伸出橄欖枝,讚賞共和黨的價值觀,呼吁避免重新回到“長期荼毒美國政治的黨派紛爭”。奧巴馬的言論或許真誠,但華盛頓政治的原動力之一就是政黨爭鬥。民主黨30多年來首次強力控制國會兩院後,追求的恐怕不會僅限于推動和制定更多法案。
  《政治周報》認為,新一屆國會將迎來大洗牌。民主黨人將把共和黨勢力從聯邦政府中的關鍵位置和院外集團中驅除。不僅如此,民主黨還將在聯邦一級的司法機構安插更多同黨;他們還將搶走一些共和黨的傳統捐款人、招攬優秀人才角逐2010年中期選舉。
  此消彼長,人、財、勢陷入低谷的共和黨可能迎來政治寒冬。

  政治更加“多彩”

  膚色不是問題,性別不是問題。就政壇人口構成而言,今後美國政治將更加“多彩”。
  出口民調顯示,白人選民中,支援奧巴馬的達到43%,比2004年選舉中支援克裏的白人比例還多2個百分點。只有不到一成的白人選民認為,種族是決定他們投票的重要因素,只有極少白人把種族視作決定性因素。
  民主黨在參政人口多元化方面比共和黨更突出。2006年,民主黨人南希?佩洛西成為首位眾議院女議長時,美國輿論轟動一時,而現在,婦女參政的“玻璃天花板”已經千瘡百孔。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希拉裏?克林頓曾距離白宮只有一步之遙。黑人眾議員吉姆?克萊伯恩則躋身眾議院民主黨領袖行列。
  相比之下,共和黨在吸引少數族群方面乏善可陳。共和黨甚至未能推出一名有機會當選眾議員、參議員或州長的少數族裔候選人。新一屆國會中,仍舊沒有一名黑人共和黨議員。
  被選舉人多元化才能激發選舉人的熱情。民調顯示,三分之二的拉美裔選民青睞奧巴馬;非洲裔選民中,95%把票投給奧巴馬;他還得到6成女性選民的支援。
  《政治周報》認為,白人主導的共和黨如果繼續抱殘守缺,無視選民多元化趨勢,隨著白人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繼續下降,共和黨或許將被邊緣化。

  告別“60年代”

  一直以來,美國政治生態帶有濃厚的越南戰爭“遺産”。上世紀60、70年代,越戰造成美國社會在意識形態和文化上的分裂,此後,整整兩代美國人無法擺脫這種烙印。即便在2004年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喬治?W?布希和民主黨候選人克裏在越戰中的經歷仍是相互攻擊的關鍵。
  但是,以這場選舉為分水嶺,《政治周報》認為,“60年代終于結束”。越戰正酣時,奧巴馬還是個兒童,他對貫穿“嬰兒潮”一代的社會文化衝突毫無興趣。麥凱恩津津樂道的越戰經歷沒能給他的選情帶來多大助益,反而讓一些年輕選民質疑他活在過去。
  同樣,槍支、上帝、同性戀等“原則性話題”盡管不會很快從兩黨政治中消失,但新一代選民今後將更熱衷于爭辯全球變暖、金融危機等新的社會話題。

  相關稿件
香港《星島日報》:看看奧巴馬如何轉變美國 2008-11-06
香港《大公報》:應對衰退奧巴馬需加強與中國合作 2008-11-06
英國《金融時報》:奧巴馬贏得歷史性勝利 2008-11-06
《洛杉磯時報》:奧巴馬應善用選民托付帶領美邁向未來 2008-11-06
聯合晚報:築墻拆墻:奧巴馬啟示錄 200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