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租車罷運看信息公開之後怎麼辦
    2008-11-05    作者:張天蔚    來源:東方早報

  11月3日,重慶發生全城出租車罷運事件,部分山城市民,立時陷入出行難的窘境。同日,新華社以《目擊重慶出租車罷運風波》為題,第一時間報道了這一事件,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最新進展直接呈現在公眾面前,從而避免了以往遇到類似事件時,各種謠言滿天飛的情況發生,從各大門戶網站的網民留言和BBS跟帖來看,客觀公允之論與過去相比,也係罕見少有。事件發生後,重慶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採取增加天然氣供應、管制出租公司“份兒錢”、嚴厲打擊“黑車”等措施,以期盡快恢復出租車運營。昨天上午,重慶市政府發言人對外説明情況,承諾當日全面恢復出租車正常運營。政府方面對事件的反應迅速及時,對事件的平穩解決,必將起到良好作用。

  按人之常情,舉凡遇到類似出租車罷運之類突發事件,人們總是本能地問到兩個問題:發生了什麼?怎麼辦?從此次罷運事件的初步處理看,是滿足了公眾的這兩個本能訴求的。也因此,從這兩天的社會反響來看,這種處理方式,贏得了公眾的&&和支持。
  如果把視界稍微拉長一些,我們就會發現,近一段時間以來,各種“醜聞”似乎多了起來,大的如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深圳“猥褻門”事件,還有一些拆遷糾紛,基層政府與老百姓的矛盾,等等。給人的感覺似乎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其實不然,就轉型社會來説,這些問題很多由來已久,今天才爆發,是長期醞釀的結果。它們今天能夠較為“密集”地呈現在公眾面前,其實體現了政府應對複雜社會問題的智慧和底氣。
  客觀而言,所謂“社會轉型期”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因社會階層的利益衝突加劇,致使社會矛盾多發的時期。建立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意,就是利益各方通過博弈,使各方在利益訴求上達到基本平衡,從而實現多贏。就此,公眾在博弈過程中,需要知道對方的利益訴求是什麼,是否合理。在這次重慶出租車罷運中,我們就比較清晰地了解了出租車司機的利益訴求。同樣在網上,我們也看到了網民對這些利益訴求的合理質疑,這對政府&&平衡各方利益的政策,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無疑,目前重慶處理罷運事件的方式,正是建立和諧社會的方向之一。那麼,我們從這一事件的處理中,應該得到哪些有益的啟示呢?
  過去,有的事件發生後,相關部門遲遲不公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即使公布,也有很強的選擇性,結果到後來,即使全部公布,公眾也半信半疑,有條件接觸更多資訊的人士,甚至對境外媒體的謠言不加選擇地相信,結果使事情更加複雜化。這大大影響了政府公信力。而在罷運事件中,由於政府及時公布事件動態,就我們所接觸到的各種信息來看,境外媒體在這次事件中已沒有“話語權”了,這為問題的處理贏得了主動。因此,第一時間公布突發事件,是掌握輿論引導權的關鍵要素。
  第一時間公布,其實是相對容易的事情,只要轉變觀念即可辦成。關鍵的問題在於,贏得輿論主動之後怎麼辦?其實在過去,在很大程度上,由於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往往才採取“封鎖”或緩發突發事件信息的做法。
  突發事件,無非天災與人為。就天災而言,比如洪水、乾旱、暴雨、颱風、地震,等等,很多政府機構其實都有應急預案,這些預案是一紙具文,還是馬上能夠付諸實施,其實很能説明政府的執政能力。就人為的突發事件來説,在矛盾累積的過程中,政府各部門是否有所覺察,有所化解,也在考驗著政府執政能力。在矛盾爆發之時,能不能及時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這其實也有賴於平時主動地對社會信息予以觀察與分析,而不是冷漠以對。從重慶罷運事件處理的有條不紊來看,這一點公眾是很有信心的。
  資訊手段的多樣化,使我們認識到第一時間公開信息的重要性。而及時地公開信息,馬上面臨著及時妥善處理突發事件的問題,拖延或處置不當,必然陷於被動。因此,我們應當從遇到突發事件怎麼辦這個角度,使進一步提高執政能力的改革舉措有一個明確向度。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