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醫改方案&&後,批評聲一片。對這個徵求公眾意見的醫改方案,很多人都&&不滿。但是,筆者認為,做評論應秉持這樣的態度:對待一切事務,包括政府的東西,對就支持,錯就反對;批評或鼓勵,都要有理性。 批評新醫改方案的文章中,“看不懂”説佔了很大比例,認為新醫改方案文本不夠通俗,既然是徵求公眾意見稿,就該言辭簡單明白云云。這種説法,多少有些吹毛求疵。 首先,醫改本身就很專業,屬於大的宏觀政策。別説區區一萬多字,就是130萬字,恐怕也解釋不完整。況且,那麼多部門專家研討了那麼久,爭論來爭論去,最後如果寫出來的東西人人都能看明白,那只能證明我們的專家都是“廢品”。 其次,所謂徵求公眾意見,無非是一種“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想想國外,每年的預算報告不是都公開領取嗎?厚達千頁的預算報告,普通百姓能夠耐心去讀、並明白其中艱澀的術語嗎?這無非是表明一種開放的態度。真正去讀的,去關心的,還應該是我們人大的人,讓他們好好思量,認真消化,在審議的時候拿出自己的意見來。 二是“空洞”説,認為方案,空洞無物,似乎都是原則問題。持此説的人,只能説你真沒看懂,原因是對政府運作和醫療癥結缺乏基本了解。出現目前這個方案,與十幾個部門的博弈有關。對於醫療來説,涉及多達十幾個部門的管理,的確值得思考是否該將權力適當集中,避免都管都不管的難題。但是,部門博弈是常態,各方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提出意見,最後歸納,達到一種均衡,對於老百姓而言,是有利的。比如我們熟知的長假制度,改掉一個。旅游局可能反對,因為這會影響旅游市場;而交通部可能就支持,因為可以減少客流集中的壓力。能説哪個對?哪個錯嗎?部門博弈是必要的。 若説新醫改方案內容空洞,只能説,評論者不了解醫療問題的複雜性。比如這次明確提出了醫療的公益性、要增加政府投入、提高醫療服務價格等等。看起來大而化之,實際上卻也切中要害。價格扭曲和政府投入不足,明顯要為當前醫療的亂象承擔很大的責任。一個三甲的醫院,運轉費用90%以上靠自己賺取,能沒有多掙錢的衝動嗎?而一個比招待所還便宜的床位費,一個比小時工還便宜的門診費,能不造成重復收費、分解收費、以及以藥養醫的事實嗎?如果考慮到這些事實,就不會覺得空洞。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竊以為還是有不少的突破性。有心者不妨細細品嘗。 挑毛病沒問題,罵人誰都會,但是批評也需要有理性。如果真要執着於此,願意在醫療改革中當一次大公民,那就靜下心來看看其中的細節,找出你不滿的地方來。這次新醫改方案能表明一種開放的態度,就是進步,若是失了理性,不由分説潑冷水,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