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就次貸危機可能産生的嚴重影響來看,格林斯潘對其所做出的“百年難得一遇”的判斷並不過分。其嚴重性不在於危機中所涉及的金融企業倒閉數量和規模,也不在於所引發的全球股票市場的暴跌和鉅額紙上財富的蒸發,而是在於,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後,市場信心幾近崩潰,金融體系最基本的融資功能正在逐步喪失中,而這將導致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這在美國近100年的歷史上,除了1929年的金融危機外,這還是第一次。
就融資功能這個層面上講,金融體系之於經濟運行的作用或許類似於血液循環之於人體健康。正如血液循環的梗阻和枯竭可能給人體帶來危害一樣,金融體系融資功能的喪失也會給實體經濟運行投下巨大的陰影。
在商業銀行方面,銀行由於受困於壞帳損失提高和資産減值等因素影響,資本金遭受嚴重損失,貸款能力受到限制,同時,出於對違約風險的擔憂,銀行也收緊了信貸規模並提高貸款標準。而在金融市場方面,在目睹多家頂級金融企業破産倒閉之後,出於對借款人違約的擔憂,市場信用價差迅速擴大。在投資者眼中,美國國債已經成為了唯一安全的資産,其他主體(即使是那些最負盛名、信用評級最高的企業)需要付出相當高昂的代價,才能從市場上籌集到其所需要的資金。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儘管美聯儲以及其他主要央行在不斷地調低基準利率水平,但決定企業籌資成本的市場利率卻不降反升。一直以來被市場奉若神明的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失去了其原有的效力。
面對籌資難度增加和成本的提高,實體經濟運行規模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萎縮,而這又會引發其他一連串的負面後果,金融危機演變成一場全面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加大。如何避免這一結果的出現?想要在短期內恢復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運行的支持,顯然並不現實。有鋻於此,美聯儲曾在10月8日宣布成立一個特殊目的機構(SPV),直接購買企業所發行的商業票據,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相當於美聯儲直接向企業提供其運營所需要的資金。
這一舉動顯然超越了常規貨幣政策的範疇,從歷史來看,美聯儲曾在1929年金融危機中向企業直接提供過資金,不過所涉及規模並不大。而且,由於中央銀行直接向企業提供資金與市場經濟理念不相符合以及可能導致貨幣濫發等問題,因此,在之後的時間裏,該手段並未被使用過。在事隔近80年之後,美聯儲重新採用這一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前危機的嚴重程度,以及金融體系融資功能喪失的事實。
在市場自身失去融資功能時,美聯儲直接向企業注入資金,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危機向全面經濟危機的轉化。不過,正如輸血本身不足以讓一個人恢復健康一樣,美聯儲大規模的流動性注入也不足以結束這場危機,而只是能讓實體經濟運行所能堅持的時間更久一些而已。從根本上,我們需要等待金融體系的重建以及市場機制的恢復,這顯然需要經歷很漫長的時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