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華爾街風暴]恐慌之下,政府應該怎樣反應?
    2008-10-12        來源:CCTV.com

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
    本次金融風暴將如何發展,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請教今天演播室請到的嘉賓,北京大學副校長,也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匯豐商學院的院長海聞教授。您作為一個資深的經濟學家,對這場金融危機既擔心又不擔心,能不能跟我們説説為什麼既擔心又不擔心?

    海聞:我覺得現在大家很恐慌,首先我們講不擔心的地方,實際上應當相信人類現在不是像29年、33年那樣對經濟毫無了解,毫無措施,如果説我們能有一個很好的辦法處理的話,能夠渡過這場金融危機。而且現在這場金融危機,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真正傷害到實體經濟。當然了,擔心的地方,第一是看這屆政府到底能不能很好地處理好這場危機,包括公眾的反應,包括金融系統的反應。有時候問題是這樣的,由於恐慌,會把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為什麼恐慌呢?就是因為對情況並不很了解,大家都知道這個問題很嚴重,到底處在什麼地方,到底源頭在什麼地方,或者説把這個恐慌的心態能夠制止住的話,信心一旦起來以後,大家可能就不一定會真正著急。本來沒有問題,一恐慌了大家都跑,一跑起來就有問題了。擔心的一個是民眾的信心和心態,這個取決於政府,如果政府能夠及時地解決好現在面臨困難的金融企業的問題,同時阻止這場金融風暴,進一步引向實體經濟,同時能夠重塑大家的信心,那這個問題就不是很嚴重。

    主持人:應了那句名言,最恐懼的事情就是恐懼本身,一旦信心失去,恢復就非常困難。但是我們節目當中也看到了現在世界各國,特別是20國集團的財長們和央行行長們想辦法聯手挽救這場危機,但是談判中,各國的經濟利益都是不同的,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我們也看到英國首相布朗開始凍結冰島銀行的資産,雖然冰島面臨著國家破産的危險。會不會出現一些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出現,也出現釜底抽薪、落井下石的情況出現,從而導致掉進更可怕的深淵。

    海聞:這個問題也是我擔心的一面,如果各個銀行都能聯手起來,因為現在的聯手是必須的,不像以前。以前一個國家的問題是一個國家的問題,現在金融危機是全球性的,一個就是這些金融機構不是在自己一個國家裏,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分支。一個大的投資銀行出現問題,就涉及到全球各個國家。再一個,現在的信息傳播已經不可能説互相之間割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必須要認清到大家必須一起做這個事情,否則都不會成功。當然,我擔心什麼呢?不光是企業,現在企業有時候很理性,包括一些金融公司,包括個人都很理性,覺得金融不穩定,趕緊撤出來吧,趕緊保住自己的利益。如果大家都這麼想,包括下一屆政府都這麼想的話,可能最終也會傷害到。所以屬於個別政府,或者個別個人的理性行為可能會導致整個經濟的不理性。

    主持人:好的,稍候我們繼續請教北京大學附校長,著名經濟學家海聞老師。

    主持人:海聞教授,剛才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最新的情況,我覺得可能一個核心詞是時機的問題,剛才我們也看到法國財長認為美國沒有出手挽救雷曼公司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延誤了時機,讓這個多米諾骨牌第一塊就此倒下。所以您覺得這次整體來看,救市的時機是不是沒有把握好,還是慢了一些?

    海聞:我同意,確實是慢了,確實是晚了。因為美國對自己的市場經濟還是比較信任的,但實際上當一個國家處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政府必須要出來進行干預。干預的目的並不是説光救你這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防止這種恐慌的蔓延,也包括金融的蔓延,一個企業倒了,它前面企業的債務就會成為其他企業倒閉的原因。實際上應該吸取29年、33年大蕭條的經驗教訓,29年、33年的經驗教訓就是由於沒有及時,當時的理論還沒有提到政府的管制和政府的干預。

    主持人:當時他們説是不是如果新政早一點實行的話,就不會有大蕭條?

    海聞:當時的理論也不行,主要覺得市場是一個無形的手,完全可以自己解決。29年、33年以後經濟學理論有了一個很重要的革命,就是凱恩斯主義,從那一次以後人們明白了市場會出現問題,當市場出現問題的時候,政府是要及時干預的,政府干預並不等於他不相信市場,第一要解決流動性問題,一旦有一個銀行的流動性出現了問題,就會蔓延,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接一個。

    主持人:牽一髮而動全身。

    海聞:還有一個就是市場信心,就是恐慌。恐慌是一個金融風暴最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主持人:29年的蕭條經過新政,大概四年的時間就出現了回轉。這次可能出現的衰退或者是危機,會持續多長時間?有一些我們採訪的美國的經濟學家認為最長到十年,也有人認為是四五年。而格林斯潘説09年上半年就會看到美國的地産市場回暖?您怎麼看?

    海聞:我覺得跟29年、33年相比,這次來得更猛,範圍更大,因為現在全球化的結果導致了信息時代。但是另一方面對付的措施也比那時候更猛烈、堅決。還有就是現在不光是美國經濟,還牽扯到別的國家的經濟。我的看法不會那麼悲觀,我覺得應該比29年、33年這樣的問題要恢復得快,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現在處理的手段,包括我們現在的理念,比那個時候要先進,或者説認識問題比較快一些。但是也不排除,由於我們處理不好出現了問題,現在很關鍵的問題就是制止住現在這種恐慌的蔓延和資金鏈的斷裂,就是政府必須要及時看到哪個地方的資金鏈出現了問題,另外要盡可能少的銀行倒閉,讓企業也好,個人也好,至少能夠不恐慌,恢復信心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這是第一步。恢復信心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還有一個通過其他方面的措施,就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來防止金融恐慌,或者是金融界信貸問題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問題。

    主持人:我們再來看看對中國的影響,對中國出口當然有很不利的影響,這時候的應對戰略,您覺得重點應該放在乾脆進行經濟轉型,向高端製造業或者是向服務行業轉型,而是這時候把製造業做得更扎實,把出口向中東一些其他地區轉移,當歐洲和美國市場開始迅速減緩?

    海聞:因為企業肯定會做出選擇,當經濟出現問題的時候,美國總體進口和歐洲進口會下降,但是對某些産品不一定,可能還最需要中國的進口。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並是完全不需求,而是需求出現了變化。相比之下,我覺得對企業來講還有更多的方面。

  相關稿件
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兆頭已現 2008-10-16
[文摘•人物頭條]經濟學家趙曉:金融危機背後可能是美國文化危機 2008-10-16
五分鐘一人破産 英居民感受金融危機"寒冬" 2008-10-16
[直擊華爾街風暴]金融危機正威脅實體經濟 2008-10-16
政府雪中送炭 全球應對金融危機輪廓成形 2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