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關涉中國前途
    2008-10-10    社論    來源:新京報

    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昨日在京召開,此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研究如何推進中國農村改革發展,包括土地管理制度、農村金融體系、城鄉一體化建設等一系列問題。糧食安全問題據悉也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新華社昨日發表文章,剖析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回顧30年來的歷程,中國的改革開放,一開始是從農村和農業改革起步,更是從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尋找到了突破口。家庭承包制的推廣實施,在這個時期內解放了農業生産力,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得以基本解決。以此為基礎,農村人力資源和農業剩餘才開始向第二産業轉移,中國工業化近二十餘年來的快速發展成為可能。
    歷史實踐説明,促進農業發展和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是一個國家全面展開現代化建設的前提。
    30年後的今天,糧食安全問題仍然深切關涉中國前途。糧食是初級産品,糧食生産和價格上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對經濟社會産生顯著影響。
    對上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的許多研究都表明,當時農産品和初級産品價格的惡化,是引發危機的重要因素。糧食安全還與農民的利益密切相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經濟社會條件,乃是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城鄉收入差距縮小。而後者對中國進一步工業化來説又必不可少,佔中國人口60%以上的農民如果不能實現收入增長,中國經濟由外貿驅動型向內需拉動型的轉型就很難實現,整個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更難。
    在考量未來的中國糧食安全時,以下四個方面應予重視:
    首先,要堅定地把中國的糧食安全繫於自身而不是國際市場。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國際市場沒辦法滿足中國的糧食需求,中國如果把糧食供給完全甚至大部分交給國際市場,不僅會造成國內糧食短缺,還會加劇世界糧食供應緊張。這在未來將更是如此。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新一輪全球化浪潮,近一兩年來正在進入又一次低落期,目前的國際經濟環境已經發生和還將發生重大變化,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再次抬頭。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更要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其次,保證糧食安全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環節,是農民的利益主體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逐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後,中國的糧食生産和流通,包括糧食價格的制定,都並沒有如其他領域一樣按市場經濟原則辦事。近些年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降低、農村土地撂荒現象的增多,表面看來是糧食價格偏低、農業生産收益和投入不成比例使然,實則因農民對自身利益缺乏主動權。要讓農民樂於種糧食、培育有利於種植糧食的市場環境,就要讓農民真正成為有話語表達和政策推動作用的利益群體,重新賦予農民以自組織能力。
    第三,要切實理順糧食流通體制。去年以來中國糧價上漲時,一邊是一些地方糧食供給出現難題,另一邊卻是一些産糧省份有大量余糧無法運出。這種現象所反映的,乃是糧食流通方面的不順暢。其中的原因,既有某些地區運力不足的成分,又有流通體制尚未適應糧食流通要求的原因。對糧食流通體制實施改革創新,已非常必要。
    最後,在吸收外資參與中國工農業發展的同時,要防止外資控制中國糧食生産和流通。資本的天性是逐利,逐利的最好途徑是壟斷。近期的美國金融危機,就再次暴露了資本邏輯擴張到極限時的危害。中國為保證自身糧食安全,也需要警惕外來資本過度介入中國的糧食生産、流通過程,防止中國糧食的定價權被外資控制。在這方面有前車之鑒。

  相關稿件
不會犧牲糧食安全換取能源安全 2008-09-03
收入差距之最隱藏糧食安全大患 2008-09-01
農業生物技術可為我國糧食安全“效力” 2008-08-06
糧食安全絕不僅是提高穀物産量 2008-07-21
“糧販子”不應是糧食安全的假想敵 200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