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上調 長短期博弈的策略選擇
    2008-08-21    作者:陳波翀    來源:證券時報

  國家發改委日前決定,自8月20日起,上調火力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平均0.02元/千瓦時,電網經營企業對電力用戶的銷售電價不做調整。毫無疑問,此舉是為解決“電荒”而來,上網電價提高後,有助於發電企業對衝電煤成本,確保電力供應的積極性,進而消除愈演愈烈的“電荒”現象。

  客觀來講,“電荒”現象由來已久,並非完全受制於發電企業的供給意願。若説電煤漲價壓縮了發電企業的盈利空間,可能會出現電力的供給不足,那麼上調上網電價無疑會有效改善供給。但現狀並非如此,受國際油價上半年飆升的影響,作為替代能源産品的煤炭價格也一路走高,煤電倒挂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據測算電企要達到盈虧平衡點,要麼上調上網電價0.045元/千瓦時,或電煤價格下調50%。在現行煤電價格體系下,電企均屬於虧損經營,即便是上調2分錢的電價,也是杯水車薪。
  長期以來,電煤價格均由政府主導,7月初發改委上調電價時,曾明確&&對電煤價格實行臨時價格干預,並一直持續至年底。由此産生兩個問題,其一,政府定價的電煤合同價較市場價偏低,大致在100~200元/噸之間,導致了煤炭企業電煤供應意願的下降,最終簽訂的電煤供應合同兌現率並不高。其二,受運力、電煤供應等影響,發電企業普遍等米下鍋,産能並未有效釋放,直接制約了電力的供應。由此,“電荒”最終反映的是電煤的短缺。
  電煤短缺原因也有二,一方面,我國的電力供應以火電為主,對電煤産生嚴重的依賴。前七月約2萬億千瓦時的發電量中火力發電貢獻了83.74%。另一方面,長期低電價變相鼓勵了高耗能産業的發展,刺激了對電力的超額需求。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火力發電量增長了1.8倍,鋼鐵産量增長了4.3倍,同期煤炭産量僅增長了1倍。過度膨脹的電力需求大大超越了電煤可能支撐的電力供應,由此爆發大範圍的“電荒”也不足為奇。
  僅僅間隔一個月的時間,發改委即再次宣布上調電價,除了應對“電荒”這一共同主題外,背後隱含的政策意圖卻有所差別。概括來講,7月初上調銷售電價平均0.025元/千瓦時,主要針對高耗能産業的過度發展,政策的着眼點比價長遠,發電企業及電網經營企業均從中受益。但受制於對通脹的擔憂,電價不可能一步到位,且對抑制需求的傳導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完成,可看作是標本兼治的長期利益選擇。受此影響,7月份PPI高達10.0%,進一步操作的政策空間比較有限。
  短期來看,“一保一控”目標能否實現,與電力供應也密切相關。電力不僅作為重要的工業生産資料,且具有不可儲藏的特性,對當期工業生産甚至經濟增長均具有重要意義。歷史經驗表明,電力生産與工業增加值高度相關,可基本認定為經濟增長的先行指標。7月份發電量增速的異常下降,似乎讓管理層看到了下半年經濟增長的隱憂。因此,此時上調上網電價,保電力生産進而保經濟增長的意圖十分明顯。
  單就“電荒”而言,不僅對工業生産不利,也會對居民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發改委再次上調電價應對“電荒”,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來看,電價上調有利於抑制高耗能産業的發展,有效削減電力的不合理需求。短期來看,電價上調有利於緩解電力企業的生存壓力,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奠定基礎。在PPI高企及CPI持續回落的背景下,選擇上調上網電價而非銷售電價,無疑是明智之舉。

  相關稿件
火電企業上網電價提高 銷售電價不作調整 2008-08-20
遏制高能耗行業 差別電價範圍權“落地” 2008-08-11
[電力産業鏈調查]電價上調難解電廠虧損困境 2008-07-15
[電力産業鏈調查]電價上調難解電廠虧損困境 2008-07-15
電價上調利益分配失衡癥結在哪 200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