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衝擊波考驗中國經濟
    2008-07-03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安蓓 周英峰 彭勇    來源:中國證券報

  6月27日,紐約、倫敦兩地原油期貨收盤價均突破每桶140美元大關,並於6月30日分別創下盤中最高紀錄。今年以來,國際油價已上漲40多美元。
  高油價衝擊波一輪接一輪,考驗着中國,衝擊着世界。

“瘋狂”的國際油價

  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1998年國際油價每桶只有12美元。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此後國際油價如脫了手的氫氣球,不斷飆升。
  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於2004年突破每桶40美元和50美元,2005年突破60美元和70美元,2007年突破80美元和90美元。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更是一路飆升,從年初“破百”,到近日突破每桶140美元,半年內漲幅超過40%,與去年同期相比則翻了一番。
  目前我國原油價格和國際接軌,成品油價格則由政府管制。瘋狂飆升的國際油價下,我國形成了成品油價格的“洼地”,一些有悖於市場供需穩定和能源高效利用的現象隨之出現。汽車加油排長隊,加油站限量供應甚至無油可加的“油荒”現象頻頻發生;國際油價越高,國內石油消費量增長越快,高耗油汽車熱銷等不合理消費現象大行其道。
  受次貸危機影響,美聯儲自去年9月以來連續7次降息,美元持續貶值,直接導致以美元計價商品包括石油價格的上漲。
  但西方一些輿論認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快速發展,拉動了世界石油需求快速增長,是本輪油價上漲的動因。其中,“中國因素”也成為國際輿論指責的對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固然是導致此輪油價上漲的原因之一。但供需層面的因素,並不足以支持國際油價如此大幅上漲。
  “現在石油已成為金融化的産品,金融因素正在將石油價格中的泡沫越炒越大。”陳鳳英説。
  由於全球股市和房地産市場走弱,大量投資資金流向大宗商品。據統計,目前國際商品期貨市場的投機資本多達2600億美元,其中50%用於石油期貨合約交易。而五年前,這一數量僅為130億美元。
  對國際油價的走勢,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投資機構近期相繼作出預測,稱油價將在今夏觸及每桶150美元,甚至預言油價將在兩年內上漲至每桶200美元。
  但業內的判斷並不統一。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杜大偉説,隨着美國夏季出行高峰結束,國際油價將在未來幾個月有所下調,預計明年平均價格為每桶110美元。同時,受高油價刺激,國際原油供應將有所增加,油價將在隨後幾年回落到每桶100美元。
  “從中長期看,國際油價應該會出現回落,但即使有所回落也難以調整到上一輪的底部,將會一直保持高位。”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説。

困擾中國經濟

  作為50%石油需求依靠進口滿足的國家,我國承受着國際油價不斷飆升的衝擊。
  “在價格機制未理順的情況下,國際高油價最主要的一個衝擊是造成國內成品油供應緊張和市場秩序失調。”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祝昉説。
  由於國內成品油價格較低,國際高油價給煉油行業帶來巨大壓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全國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由去年同期盈利352億元轉為凈虧損443億元。另有數據顯示,中石油、中石化兩家大型上市石油公司,一季度凈利潤分別同比減少28.6%和65.78%。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許昆林説,最近上調成品油價格前,國內煉油環節生産一噸油要虧3000元錢。
  由於煉油虧損,國內部分煉油廠特別是地方煉油廠停産或半停産,成品油市場供應受到嚴重影響。“加油難”現象蔓延全國,囤油倒賣、擅自加價、走私出口等擾亂市場秩序的現象隨之伴生。今年前5個月,香港海關共偵破42宗由內地走私燃油至香港的個案;同期,深圳口岸出口成品油92.2萬噸,同比增長38.4倍。
  6月19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從次日起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國內成品油供需緊張有所緩解。
  進口支付增加和財政壓力加大,是高油價對我國經濟最直接的影響。據海關數據計算,今年前五個月我國進口原油和成品油導致的貿易逆差達593億美元。而國家為保障國內成品油生産和供應,每年直接或間接給煉油企業、糧農和低收入群體的補貼達數百億元之多。
  作為基礎能源産品,國際油價上漲勢必推動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走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份PPI同比上漲8.2%,連續第三個月處於8%以上高位。企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1.9%。
  “石油等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推動農副産品、輕工産品價格上漲,最終會傳導至消費品價格,影響物價總水平。”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説。
  面對不斷飆升的能源價格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壓力,我國傳統的出口加工型企業正在經歷産品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陣痛”。
  東莞歐利達皮具公司總經理劉錦勉告訴記者,由於油價上漲,去年以來製鞋所需原料價格已上漲20%,利潤嚴重縮水。在以製鞋業為傳統優勢産業的東莞市,每年都有數百家製鞋企業登出。
  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説,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的影響是世界性的,但對石油需求處於上升期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影響無疑會更大。

困局下的新出路

  “對中國來説,高油價無疑是一把‘雙刃劍’。”齊建國説。
  他指出,高油價短期內將加大“中國製造”的成本壓力,並增加全社會通脹壓力,進而影響經濟增長;但積極應對的話,有利於抑制投資過熱,推動節能減排,拉動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今年以來,國家採取取消出口退稅、修訂産業指導目錄等一系列舉措,推進結構調整。一些企業也通過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加快産品結構升級和轉型。
  深圳市嘉達高科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自主創新研發的氟碳裝飾塗料中標了奧運會主場館“鳥巢”的外墻裝飾。董事長熊永強説,這種塗料擁有16項專利技術,儘管高油價導致原料成本大幅上漲,但企業依然贏得了發展空間。
  高油價使提高能效、節約資源再一次被推上前&。6月20日國內航空煤油價格上調後,深圳航空公司下半年成本將凈增近5億元。深航打算採取包括優化航路以縮短飛行時間、提高飛行高度以減少空氣阻力等措施,降低油耗,節約成本。
  高油價給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新能源産業發展創造了機遇。“在油價持續上漲下,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有望成為全球發展最迅速的行業之一,中國的新能源産業也孕育着更多的投資機會。”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副局長顧傑近日説。
  “在高油價時代,如何引導更合理地消費能源,是每一個國家必須思考的問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説。
  為喚醒全社會的節能意識,今年中央和國家機關開展汽車節油活動,目標是實現公務用車油耗比去年降低20%;為引導民眾節約使用石油衍生品——塑料購物袋,我國從6月1日起實施“限塑令”。
  但能源消費方式的改變顯然需要更強有力的經濟杠桿來引導。當大排量高油耗的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因高油價在美國遭冷遇的同時,今年前5個月我國國産SUV銷量卻同比增長39.72%。
  “低油價對引導合理消費能源無法産生實質作用,中國應加快建立更高效的能源價格體系和財稅體系。”世界銀行杜大偉説。

  相關稿件
先行指標預警中國經濟減速 2008-07-03
中國經濟的解套方案 2008-06-30
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牽制 2008-06-30
樊綱:未來30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 2008-06-30
奮力續寫中國經濟發展新篇章 200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