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北京奧運會的日益臨近,有關後奧運的話題也越來越多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作為在中國經濟體系中發展相對薄弱的體育産業,能否借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在後奧運時代迎來大發展呢?
在近日舉行的奧運經濟(北京)論壇上,分管體育經濟的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王鈞認為,後奧運時代,中國體育産業將迎來一次重大的戰略機遇。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從2000美元向3000美元發展的階段,正是國民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是體育消費快速增長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對體育健身、競賽表演的需求會大幅度增加,中國的體育産業應在後奧運時代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奧委會副主席、中體産業集團董事長魏紀中看來,中國體育産業正處在從群眾化、組織化、商業化邁向産業化的重要階段,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將起到催化劑的作用。魏紀中幾天前在浙江寧波觀看世界女排大獎賽時&&,中國的很多地方正像舉辦女排大獎賽的寧波市北侖區一樣,已經走過了體育産業的前三個發展階段——首先,人民群眾喜歡一項運動,而後由政府或企業牽頭舉辦賽事,賽事在招商過程中引來商家贊助,這就是群眾化、組織化、商業化的三步,但中國現在還很少有地方能走到最後一步,也就是産業化的一步。所謂産業化,就比如英國的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這項賽事的背後是龐大、複雜、有序、牽涉面很廣的一整套運營系統,它在保證賽事贏利的同時,能長期、穩定地發展下去。魏紀中&&,什麼時候北侖區把女排賽事做成像溫網那樣,什麼時候才算實現了産業化。魏紀中&&,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使他看好中國的體育産業能加快實現産業化,因為人們會比以往更關注體育,商家也會更看重體育的商業價值,體育産業的市場會變得更大。 在看好中國體育産業能在後奧運時代迎來大發展的同時,專家也指出,中國體育産業要實現大發展,面臨的困難也很大。 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林顯鵬認為,中國的體育産業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體育産業相關的資源應走向市場卻沒有這樣做,體育的經濟功能、産業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 比如,中國的運動員主要集中在各級體育主管部門掌控的專業隊中,這些運動員以獲取奧運會、全運會等比賽的獎牌為最高目的,這就束縛了中國職業體育的發展。而部分已經職業化的賽事,如足球聯賽,由於受體育主管部門的行政管理而無法實行真正的市場化運作,結果只能是賽事水平不高、産業化程度較低。 此外,在目前中國體育産業的産值中,體育用品製造業約佔70%,體育服務業不超過30%,與體育産業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或地區相比,中國的體育服務業顯得極為落後。 鋻於基層體育活動的基本條件和發展狀況不理想、職業化賽事質量不高及體育服務業水平較低,林顯鵬&&,中國體育産業要實現後奧運時代的大發展,將面臨諸多的挑戰。 但林顯鵬也&&,政府部門已經看到了中國體育産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因此,在克服了上述困難後,中國體育産業的長遠發展還是應當被看好的。
(摘自6月26日《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