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熱基冷”凸顯百姓理財趨保守
    2008-06-13    趙曉輝 劉琳     來源:市場報
  6月10日,在中國工商銀行位於北京宣武門附近的營業網點,60萬元的國債承銷額在一個小時內就銷售一空,去年遭受冷落的國債再次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我們還沒開門營業,好多人就來排隊,有一位投資者一下子就買了20萬元,而去年股市火暴的時候,國債一個星期都賣不出去。”這家網點的大堂經理説。
  10日開始銷售的今年第三期憑證式國債共200億元。記者在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銀行的營業網點了解到,分配到這些網點的承銷額均在兩個小時內銷售一空。今年,早在前兩期憑證式國債銷售時,市場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投資股票類的理財産品少人問津,基金賬戶開戶數逐月遞減,各家銀行的基金代銷業務量出現下降。“現在開基金賬戶的人少了,購買基金産品的人常常一天都沒有一個,老百姓理財更加理性,趨於選擇保本的固定收益産品。”建行一家營業網點的工作人員説。  在證券市場的動蕩調整中,隨着基金熱度的銳減,新基金髮行告別去年動輒募集數百億元的盛況。天相投顧統計顯示,截至6月5日,共有33只開放式基金在今年成立,募集資金達856.18億元,平均規模25.94億元,呈逐月下降趨勢。5月份,天治創新先鋒股票型基金首發規模一度低至2.48億元,創下了開放式基金首發規模的歷史新低。
  為挽留住投資者,各相關機構紛紛&&“促銷”措施。一些基金公司提高付給代銷銀行的佣金,發動員工自購,一些證券公司免掉了原來90元的手續費,為客戶免費開設基金、股票賬戶。
  儘管如此,投資者仍然傾向選擇保守型理財産品。中國工商銀行10日發布的2008年首期“工行投資理財指數”顯示,目前城鎮居民的投資理財意願趨於保守,未來購買股票和基金的熱情有所降低。
  與早前公布的2007年第二期投資理財指數相比,願意增加投資資金比例的居民由29%降低至22%,未來居民願意投資股票的比例從上期的32%降至17%,投資基金的比例從26%下降到12%;投資黃金的比例從5%提升到7%。
  面對投資者更為理性的理財需求,各大銀行目前也主推收益穩、風險低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産品。建行主要銷售1個月、3個月期限的挂鉤債券、信託類穩健産品,招商銀行主要推出一年以內、期限較短的挂鉤信貸類、票據資産等産品,以滿足資金流動性要求高的投資者。而工行、農行主推的3年期、5年期的固定收益中長期理財産品,則主要針對有長期理財計劃的投資者。
  在保守的風格下,定期存款利率成為投資者考量理財收益率的重要參照。據了解,此次發行的第三期憑證式國債3年期品種票面利率為5.74%,5年期品種票面利率為6.34%,相應的同期定存利率分別為5.40%和5.85%,加上國債收益免交5%的利息稅,與同期定期存款相比,購買國債到期回報率可高出10%以上。
  “還是買國債放心,而且現在利率高於定期存款。”剛剛購買了國債的張女士説。她&&,自己也買過浮動年收益率很高的産品,但到期時實際收益率還沒有活期存款利息高。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國債搶手與當前股市動蕩,市場風險較大有關,在此背景下,今後一段時間內,國債將仍然成為理財産品的主要選擇。
  興業銀行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李民認為,雖然出於對資本市場的風險防範,百姓對穩健型理財産品需求較大,不過,有一定資金的投資者也可以購買小部分風險較高的産品,保持風險投資和穩妥投資的比例是合理的家庭理財規劃的基本原則。
  另外,工行調查還顯示,投資者對金融投資組合的收益率仍有較高期望。對此,郭田勇&&,金融投資組合有一定的風險,投資者不要盲目跟風購買,百姓理財應該量入而出,量力而行,根據自己對資金的需求情況,以及對風險的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産品,同時投資者也應該加強對金融産品的學習,真正了解購買的理財産品的風險大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