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準備金率杠桿運用“常中見新”
    2008-06-12    作者:黃建鋒    來源:中國證券報

  央行在7日晚間宣布,再度提高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至此,我國存款準備金率升至17.5%。不過,此次常規性的政策操作中顯現出一些新意。

  存款準備金率已經成為我國央行的月度性政策工具,但此次的運用有三個新特點:一是準備金率調控顯示主動性。此次存款準備金率不是在當月CPI公布之後推出的,並非是CPI高企之後的策對性舉動,此次預前之舉表明央行更願意在宏觀調控中發揮前瞻性和主動性作用。政策效應作用於將來並非作用於現在和過去,因此,宏觀調控措施推出並非簡單立足於現實的宏觀經濟數據,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對宏觀經濟形勢發展趨勢準確預測和判斷的基礎上。二是準備金率調控力度在加大。今年之前的4次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幅度均為0.5個百分點,此次則一改“小幅”和“碎步”的特點,一次性提高了1個百分點,可謂是“倍數”發力。三是準備金率調控分步落地。此次提高的存款準備金率于6月15日和25日分別按0.5個百分點繳款。這是此次存款準備金率調控的最大特點,也是我國存款準備金率第一次出現“一次調控,分步到位”。
  存款準備金率“一次調控,分步到位”有著特殊意義:一是充分彰顯央行緊縮性的導向和力度。存款準備金率已經成為月度性工具,維持0.5個百分點的調控力度,則央行的調控決心和力度容易被市場主體忽略,1個百分點的調控力度充分表明央行對緊縮性政策的堅持和加力。二是舒緩金融機構資金繳存壓力。存款準備金率提高1個百分點預計多凍結金融機構4000多億的資金,這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壓力無疑是非常嚴峻的。我國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在3月份為2%,在4月更是降至1.7%的低點,因此,1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繳存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壓力是顯見的,將繳存壓力分解為二次逐步到位,可以在堅持緊縮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充分考慮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狀況,暫時緩解其資金集中繳存壓力,預先做好資金安排。因此,“一次調控,分步到位”充分彰顯出央行在繼續堅持緊縮性政策導向的基本框架之下,在操作上更多注意審慎、穩健和靈活性。
  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表明央行緊縮性導向不會發生轉向或鬆動。在汶川震後重建、CPI增勢回落等因素影響之下,市場對央行修正或鬆動緊縮性政策有所期待,但此次央行發力存款準備金率,則是對這一預期的回答,表明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短期內不會變化。儘管央行可能根據區域個性化問題,實行特殊的貨幣政策,如對地震重災區法人金融機構暫不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但不會改變央行總體堅持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方向。
  在緊縮性政策導向之下,金融機構流動性問題愈發凸顯,其中外幣佔款和資本市場將對我國金融機構流動性有深刻影響。
  一是外幣佔款對衝因素。我國寬裕的流動性源於國際資金的流入,外匯儲備是其中的典型指標,截至4月底,我國外匯儲備餘額達1.76萬億美元,比年初新增2300億元,4月份更是當月增長744.6億美元,創單月外匯儲備增長歷史新高。在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同時,央行為了對衝外匯佔款,向市場大量釋放人民幣,由此造成市場流動性充裕。在央行持續實行緊縮性政策之下,市場流動性被以不同形式不斷被吸納,未來流動性形勢取決於外匯資金是否繼續涌入我國。
  二是資本市場因素。對我國金融機構流動性影響最直接最深刻的是資本市場,資本市場影響著資金巨量流入或流出金融機構。其一,股票一級申購市場。我國股票一級市場積累著量級巨大的“打新”資金,在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之間迅速流動,2008年一級市場資金凍結量創下3.56萬億元的記錄,如果將存差資金扣除存款準備金之後視用金融機構的可用資金,則這一量級約為金融機構人民幣可用資金的50%。特別是金融機構紛紛推出新股申購的理財産品,直接對接資本市場與金融機構,使得申購資金在兩個市場迅速和巨量流動,對金融機構短期性的流動性管理産生深刻影響。其二,股票二級交易市場。二級交易市場的走好對金融機構的影響在2006年、2007年得到充分印證,金融機構在股票行情走好和火熱時,不同程度出現了“資金脫媒”現象。二級交易市場走好更多表現為證券開戶數增加,證券持倉位提高,股票交易數量放大等,這之後的資金路線圖都是金融機構流向資本市場,都意味著金融機構資金的“失血”。其三,基金等資本市場産品。基金等資本市場産品的資金主要來自金融機構,基金髮行規模影響著金融機構流動性。因此,社會資金流動性的寬裕不一定意味金融機構資金的寬裕,對此,金融機構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以現期分析,我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似乎並非非常緊張,人民幣存差資金超過14.26萬億元,扣除存款準備金之後的可用資金7.30萬億元。但以超額存款準備金率衡量則不容樂觀,超額存款準備金是金融機構即時可用的流動性支付能力,這一指標已經連續四年保持下跌趨勢,特別是在外匯資金持續流入且創當月新高,資本市場進入淡局未來走勢不明的形勢之下,這一指標在4月又下跌至1.7%,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不足0.80萬億元。一旦未來外幣佔款和資本市場形勢發生變化時,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是客觀存在且程度也是深刻的。因此,金融機構正視流動性風險的客觀存在,認真研究影響流動性的因素變化,建立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和有效的資金補償機制,這將是金融機構今後不可回避的現實課題。

  相關稿件
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影響面面觀 2008-06-12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帶來的新考驗 2008-06-12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旨在抑制流動性過剩 2008-06-12
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思辨 2008-06-11
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漸成“雙刃劍” 200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