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對通脹的抑制將減弱
    2008-06-11    作者:陳安寶    來源:上海證券報

  2008年6月7日,央行宣布年內第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使目前存款準備金率達到歷史高點17.5%。近觀一年多來,我國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已經成為國家控制通貨膨脹、調節流動性過剩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一種常態。在國際上發達國家存款準備金率普遍較低或取消存款準備金率的情況下,我國以存款準備金率作為重要的調節手段的效果究竟如何呢?筆者認為,由于我國貨幣傳導體係的不暢通,以及隨著我國金融創新的增多、準貨幣品種的增加,存款準備金對通脹及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將逐漸減弱。
  從作用機制上來説,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可提供放款及創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從而對通貨膨脹的上漲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由于我國新興市場的特殊性及金融貨幣市場的不健全性,決定了我國貨幣市場的傳導機制還不是很暢通,一些政策還很難達到理論上的效果。譬如,我國利率並沒有完全市場化,利率受到國家較為嚴格的管制,目前,國家考慮到全球的宏觀形勢及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並不希望利率有較大幅度的上揚。因為利率的上揚不僅會影響企業的生産成本和利潤,還會給中央銀行的對國外資金流入的對衝操作帶來很大的困難。這又將牽涉到匯率問題,我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及國家不希望匯率大幅波動的態度,決定了匯率的調整可能漸進的穩健的。因此,存款準備金上調對利率和匯率的影響未能真正發揮,其對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和對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將大打折扣。
  同時,隨著我國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以及一些準貨幣在市場上的廣泛流通,進一步弱化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抑制通貨膨脹的效果。從信用卡方面來説,截至2007年底,中國信用卡發卡量為9026萬張,較上年同期增長82%,而據麥肯錫咨詢公司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內地的信用卡普及率仍然遠低于臺灣和香港等可比地區,從而為信用卡行業留下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們可以看到,信用卡本身就是準貨幣,無形之中就增加了貨幣的供給量,但受存款準備金的約束較小,這也許是發達國家存款準備金率較低或被取消的一個原因吧!另外,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使許多業務成為表外業務,並不受存款準備金的約束。還有一些大型的超市、賣場、酒店、賓館等等聯合一些機構發行各種各樣的交通卡、餐飲卡、購物卡、消費券等等,這些對居民的消費能力和物價水準都有較大的影響,但是這些與存款準備金率的高低的關係並不大。
  總之,由于我國特有的金融貨幣體係及金融的發展水準,決定我國貨幣傳導體係並不是很暢通,導致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對通貨膨脹的抑制並不很強,另外,各大銀行大量發行信用卡及其他機構發行的準貨幣,受存款準備金率高低的影響也較小。因此,央行只有在其他制度比如利率和匯率制度完善並能發揮良好作用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更為直接的調節,才能發揮調整存款準備金的作用,達到控制流動性過剩,抑制通貨膨脹,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實現國內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目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