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增速決定存款準備金率上限
    2008-06-11    作者:楊青麗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在最近一次上調1%之後,中國本幣存款準備金率達到了17.5%的高位。關于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上限問題也引起了市場更多的討論。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認清一個問題,存款準備金率越高,緊縮越厲害嗎?答案是:不完全正確!在2005年我們就曾指出,因巨額外匯流入導致的存款準備金率調整不是強烈的緊縮信號。當外匯這一外部流入資金導致本幣投放過多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只是收回多余的溢出資金而已,不是就原來的存量而上調,可不視作激烈的收縮措施。
  貨幣是否強烈緊縮當然還是要看M2及存貸款增速,而不是本末倒置去看調控手段,比如存款準備金率。如果外匯流入太多,即使存款準備金率提到較高水準,可能貨幣供應量及貸款的增速依然很高,也不能説是緊縮到位。
  基于此,我們認為,外匯流入水準,也就是外匯儲備增速,決定了存款準備金率上限。
  我們的測算顯示,2008年如果外匯儲備增長50%,存款準備金率上限將是22%。這裏有一個假定,就是假定貨幣乘數為2007年的3.97(也是歷史較低值),存款計劃增速為16%。也就是説,即使存款準備金率提高至22%,貨幣增長依然在16%的適度范圍內,也談不上是增速的過度下降。存款準備金率多少主要取決于外匯儲備的增速。
  由于準備金利息水準為1.89%,相比信貸和債券投資,準備金在銀行屬于低收益資産,不斷上調的準備金率被認為將影響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水準。但在前述的分析框架下我們認為,與其靜態地估計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對銀行利潤的影響,倒不如動態地估計銀行貸款擴張速度,及評估緊縮對銀行利差息差及資産品質的影響。
  靜態來看,如果銀行貸款增速不變,上交的存款準備金對凈利潤的負面影響在1%左右,但這麼估計,並不科學。因為如果就這麼算下去,調5個點,就是5%,10個點就是10%, 20個點,銀行的業績就比較難看了。實際上不是這樣,我們要看的是調整後的銀行貸款增速與之前的預期比下降沒有,要看資産收益率與負債成本的變化,要看資産品質是否惡化。上調準備金率對銀行的衝擊,遠小于緊縮對利差息差和資産品質的衝擊。不應避重就輕。
  如果銀行的貸款增速沒下降,原計劃的凈利息收入沒變,多余的存款被要求放在央行也是多出來的收益,只是原來多出的部分可放高收益的項目,現在是低收益了。所以綜合來看,我們認為,考慮緊縮的滯後性,2008年銀行基本面不應是最壞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