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準備金率是否已調到極限高度
    2008-06-11    作者:余豐慧    來源:新華網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別按0.5個百分點上調。上調後,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達到17.5%的歷史高位。央行同時宣布,對於此次準備金率的調整,地震重災區法人金融機構暫不上調(6月7日新華網)。

  這是從2007年以來的第15次上調,今年以來的第5次上調。從2007年初的9%,這次調整後達到17.5%,一年時間上調8.5個百分點。其中,一次上調1個百分點只有兩次:這次和2007年12月25日那次調整。
  存款準備金率是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銀行強制要求商業銀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動性,連續上調,意在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遏制存款類金融機構由於體內流動性過剩導致放貸衝動。那麼,此次上調幅度達到1%,是以往的兩倍,是否説明存款類金融機構體內流動性加劇呢?確實如此。
  前四個月我國因外匯儲備增長依然過猛,外匯儲備及相應的人民幣佔款同比仍然增加,境外流動性輸入對基礎貨幣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前四個月我國貿易順差580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卻增加2283.9億美元,幾乎達到了2004年到2006年之間每年的全年外匯儲備新增水平。其中,4月份增長744.6億美元,創單月外匯儲備增長歷史新高。外貿順差減少,外匯儲備卻劇增。前四個月外貿順差與外匯儲備凈增相差1703.9億美元,除去外商直接投資(FDI)外,有相當部分説不清楚來路。懷疑熱錢大舉進入者大有人在。根據我國當前的強制結匯制度,對基礎貨幣的需求相當大。僅外匯儲備劇增就導致商業銀行體內流動性增長較多。另一方面,由於當前股市低迷,大量股市資金都轉向了存款,一季度商業銀行儲蓄存款大量增加,四、五兩個月增長勢頭依然強勁,銀行體內富裕流動性進一步增加。這兩方面原因導致的銀行體內流動性過剩局面如果不回收到央行,在商業銀行的放貸衝動下,大量信貸資金可能繼續對依然過熱的經濟火上澆油。
  但是,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17.5%的罕見歷史新高,對商業銀行以及存款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主要是經營效益的影響。17.5%,意味著商業銀行每吸收1億存款,就有1750萬要被凍結到央行,央行給繳存者支付的利率為1.89%,而吸收存款者要付給存款客戶的利率一年期為4.14%,倒挂2.25個百分點。這給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益將帶來一定影響。另外,由於存款準備金的調整有固定日期,因此,如果商業銀行遇到存款立即大量下滑,而又不到調整日期時,可能造成其頭寸資金緊張。這也扯出另一些話題,那就是17.5%的繳存比例是否過高,是否達到了頂點?是否達到了商業銀行的承受極限呢?
  筆者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很長時間從事商業銀行的計劃資金管理工作。記得1988—1998年存款準備金率為13%的最高點(1990年代以後)。當時,還有一個備付金率大約為3%-5%。兩項合計為17%左右,最高不超過18%。而那時,四大銀行為專業銀行,還沒有向商業銀行轉軌,對經營效益的考核不是十分嚴格。因此,筆者認為,對於當前以效益為核心的商業銀行,17.5%的準備金率已經到極限高度,今後再上調的空間不大了。
  那麼,貨幣工具如何使用呢?在美國停止加息的前提下,應該考慮使用利率手段,回收整個社會過剩流動性;數量工具著重利用央行票據、約期存款等。再者,地震重災區法人金融機構暫不上調準備金率的同時,也應該考慮中西部農村暫停繳存問題。

  相關稿件
存款準備金率治標 收入分配政策治本 2008-06-11
外匯儲備增速決定存款準備金率上限 2008-06-11
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對通脹的抑制將減弱 2008-06-11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2008-06-10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背後的真實原因 200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