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理無力償還房貸申請讓災民放了心
    2008-05-28    作者:徐光木    來源:中國網

    中國銀監會《關於做好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銀行業呆賬貸款核銷工作的緊急通知》23日下發後,四川銀行業迅速部署,即將打響一場受災貸款呆賬核銷"攻堅戰"。中國銀行25日在四川廣元市受理了首例個人客戶提出無力償還住房按揭貸款的申請。(新華網5月26日)

    雖然還只是受理申請,但我還是對銀行的審批結果充分信心和期待,在我看來,首例受理無力償還住房按揭貸款申請所傳達的信息絕不只限于受理這件事情本身,它透露更多的,是政府和銀行對地震災難給受災群眾造成的損失擔負起責任的積極態度。
    這種積極態度異常重要。眾所週知的是,5.12災難發生後,網絡上有關受災群眾是否需要償還房屋按揭貸款,如何償還貸款,償還多少貸款就已經風聲水起。人們普遍持這樣的觀點,既然房子都已經因為不可抗力變得不存在了,也就是説按揭貸款賴以存在的基礎消失了,房貸者本人還需要償還貸款嗎,更別説當事人已經成為了無家可歸、不明分文甚至妻離子散的災民。
    話雖這麼説,但事情在最終表達之前,受災群眾基於還貸的心理壓力一定是存在的,他們都知道,銀行是企業,而不是慈善機構,還不還貸豈能由受災群眾説了算。所以,銀行受理個人客戶提出無力償還住房按揭貸款的申請無異於給廣大受災群眾吃了顆定心丸,至少使他們知道,懸著的心不可能永遠懸著,很快就會塵埃落定的。
    樂觀地猜測,假使銀行都會以對受災群眾負責,為受災群眾著想的心態來對待每一筆無力償貸申請,也並不等於説除此之外銀行就可能無所他為。依筆者之見,銀行接下來所要做的工作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在核銷呆帳貸款的過程中要防止少數人鑽空子,冒用受災群眾的身份或者誇大受災損失,從而惡意規避還貸義務;二是緊急促成房産保險政策的&&,最終形成國家、銀行和保險企業共同為房屋因不可抗力損壞的風險和責任;三是進一步完善信用體系,不能因為受災群眾的無力償貸行為影響他們的信貸記錄,給他們的個人信用留下污點。
    當然,在房屋保險等政策完善之前,銀行為受災群眾的還貸負責,也就是免除債務對銀行來説也並非一無是處,其一,及早處理基於災難所産生的死帳、呆帳有利於提高銀行的資金利用率,降低銀行不良信貸水平,進而提高銀行的資産管理水平;其二,體恤受災群眾,為他們分擔信貸風險,短期內雖然不利於企業利潤的提高,長遠來看,卻有益於銀行公信力提高,從而增強國內銀行在國際金融競爭條件下的核心競爭力。而後者對於包括銀行在內的企業來説,是安身立命、發展壯大的根本。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