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災房貸核銷不可吃大鍋飯
    2008-05-27    作者:王任之    來源:新京報

  中國銀監會《關于做好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銀行業呆賬貸款核銷工作的緊急通知》23日下發後,中國銀行25日在四川廣元市受理了首例個人客戶提出無力償還住房按揭貸款的申請。

  較之此前商業銀行普遍表示不願意承擔地震風險的言論,中國銀監會此《緊急通知》的下發,無疑是一個不小的進步,體現了金融部門在大災面前應有的風險意識、關愛意識和責任意識。只是,有了這一人性化的規定,還需要有剛性化的操作。
  財政部最新出臺的《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2008年修訂版)》及銀監會《緊急通知》,只是一個總原則、概括性規定和指導性意見。和震災帶來核銷工作所面臨的復雜性、困難性和艱巨性相比,過于籠統和寬泛,目前還只能停留在登記、摸底、造冊層次,必須有更具體、更詳盡和更細致的操作辦法跟進。有幾個方面的問題,亟待厘清。
  首先是住房貸款的核銷只能夠局限在自有住房范圍。對于擁有第二套、第三套乃至多套房屋的受災戶,在自有住房之外,無論損失多大,都不應該在核銷范圍。這不僅涉及到讓每一戶受災者都公平享受到政策關愛,更關乎社會正義問題。
  其次是按照災區每人平均住房面積進行核銷。核銷的本質意義,是政府的一種救濟措施,這也就不存在有求必應,抑或不問青紅皂白一概滿足所有要求的問題。一戶幾十平方米的房屋和一戶幾百平方米的房屋,其按揭數額相差幾倍乃至幾十倍,倘若都把按揭一筆勾銷,顯然于情于理不符,也必將産生新的矛盾和摩擦。只有按照每人平均住房面積來核銷,方能找到各個方面都能夠接受的平衡點。
  再次,對開發商捂盤惜售的房屋,其地産貸款不予核減。開發商的囤積居奇、自我炒作,正是國家在房地産市場整治中首要查處的問題,他們因捂盤惜售而在地震中造成的損失,只能咎由自取。況且,為災民核銷房貸,是銀行用自己的利潤進行衝抵,銀行方面斷然沒有為開發商經營風險埋單的道理。
  目前核銷呆賬這項工作才剛啟動,各家銀行要做到快速認定、快速審批、快速核銷,從比較容易認定、額度比較小的一批貸款案例做起,對于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財政部門和銀行監管部門有必要加強監督檢查,嚴厲打擊虛假核銷行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