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核銷受災區債務是最好的形象廣告
    2008-05-27    作者:劉鵬    來源:天山網

    為減輕災區群眾債務負擔,為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創造條件,銀監會緊急通知,要求各銀行對受災企業和個人債務及時按“商業原則”核銷。(5月24日《新京報》)

    在此之前,銀監會為了減輕地震帶給災民的損失和壓力,發出通知要求銀行對災區人民不能及時歸還的貸款要做到不催繳、不罰息、不記入不良信用記錄等。可以説,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抗震救災之時,往日裏因諸多霸王條款及ATM機事件頗遭人們詬病和指責的銀行的表現,還是值得我們讚揚的。
    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大地震以其前所未有的強烈程度和破壞程度震憾了整個世界。截止5月24日,已有我超過6萬名同胞遇難,受傷人數達到了30多萬人,尚有近3萬多人下落不明。災難摧毀我同胞家園,奪去他們生命健康的同時,也帶來了無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從人民政府到各大小企業再到廣大人民群眾,無不在此次大地震中失去了賴以遮擋風雨的房屋,失去了用以維持生存和生活的財産和物資。
    抗震救災,需要政府投入巨額資金用以災區家園重建、災民安置等。但面對如此多的工作,以政府一己之力,以財政撥款一項途徑顯然無法達到快又好地恢復災區生産生活。全國人民在危難時刻拿出了十二分的愛心,表現出了感天動地的民族情懷,數以億計的捐款和捐物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運向了災區,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幅中國人民心連心空前團結面對災難的畫面。同時,往日爭端四起、戰事紛紜的國際社會也表現出了一種災難中人類大同的品性。各大小國家都以多種人性化的方式對中國提供了援助,讓我們感受到了在人類生命面前,一切政治不和是多麼的無關緊要。
    做為依靠中國企業和中國人民生存的銀行,在大地震中紛紛表現出了關注災區人民的企業精神和愛心情結,不僅捐出巨額款項幫助災區,還拿出了不催貸、不罰息、及時確立並免除呆帳的規定和要求,讓我們看到了平時總是持著高高在上態度斤斤計較的銀行身上的仁愛品質、情係人民的民族大義和體恤大眾的高尚情懷。
    我們為銀監會的要求抱以掌聲,並期待各大銀行能夠貫徹落實。同時,我們也期望銀行能夠再接再厲,把在地震中表現出來的這種體恤民生、以客戶利益為重的服務態度和理念繼承和發揚下去,以求徹底改變自身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