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銷無力償還貸款銀行業彰顯社會責任
    2008-05-27    周俊生    來源:東方早報

    中國銀監會日前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各銀行對借貸人因地震造成的不能償還的債務及時核銷。對于地震災區銀行卡透支款項,銀監會緊急通知也做出了明確説明。此前,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已下發通知,決定對四川等重災省市實施恢復金融服務的特殊政策。國家金融主管部門及時做出這些人性化的規定,是基于充分現實考量的務實之舉,彰顯了銀行業在此次抗震救災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值得稱道。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我國各行各業同心賑災,一幕幕感人場景讓人難以忘懷。但毋庸諱言,其間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雜音。比如,地震發生後,即有銀行表示,即使房屋倒塌,業主所欠按揭貸款還是要還的;甚至有專家認為,即使貸款者在地震中遇難,其所欠銀行債務也應由其子女負責償還。此言一出,輿論大嘩。在受災群眾家破人亡、幸存者身體和心靈遭受巨大創傷的情況下,銀行發出這樣的聲音,對受災群眾來説無異于雪上加霜。這種冷冰冰的表態反映出,某些銀行已經忘記了自己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大難當前缺乏人道關懷。
    商業銀行作為自負盈虧的經濟體,追求利益是其天性,在借貸款的商務活動中保護好自己的利益也有道理。無論是按揭貸款還是一般的信用卡透支,貸款人、持卡人與銀行簽下的是經濟合約。從表面上看,既然地震災害未作為貸款人、持卡人的免責內容,那麼銀行方面如此強調似乎也無可厚非。尤其是,我國不少銀行經改革後已經成為上市銀行,這種強調似乎也是在保護其股東的合法權益。
    但我們不應忘記的是,銀行業不僅是國民經濟健康運作的重要保障,也是社會人心得以穩定的重要部門,對維護社會正常運轉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的銀行業,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支柱行業。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銀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保護,比如前幾年幾大商業銀行在實行股份制改造時,由國家注資消化其不良資産;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援,比如近幾年來銀行儲戶在CPI不斷上升的過程中,一直承受著銀行儲蓄負利率的高壓。再者,對于因核銷而産生的呆賬,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完全有能力自我消化。因此,當國家遭受巨大災難、人民生活陷入困難之時,銀行理應積極承擔起社會責任。在當前的抗震救災中,舉國上下支援災區,都是不計回報、不論代價,也就是説不以“經濟人”的面目出現的,而某些銀行此時以遵守經濟合同為由,向災區群眾強調債務要求,與整個社會關愛受難同胞、戮力抗震救災的氣氛背道而馳,難怪招致輿論抨擊。
    5月24日,溫家寶總理在汶川縣映秀鎮表示,汶川大地震的遇難人數已經超過6萬,房屋倒塌1500萬間。災區遭受的重大損失,靠災區自己已經難以解決,需要集中包括銀行業在內的舉國之力,才能幫助災區共渡難關。銀監會在此關鍵時刻,對銀行債務問題及時做出規范,要求各大商業銀行及時核銷因地震無力償還的債務,這對受災民眾來講無疑是一種重要的支援,可以讓他們解除後顧之憂,集中精力重建家園。銀監會的這個通知,在彰顯銀行業社會責任的同時,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對于在此次地震中已經長眠于地下的遇難者來説,這也是一種莫大的安慰。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由汶川大地震引發的銀行借貸風波雖未釀成大事,但也反映出銀行借貸業務在法律規范方面還有空白。汶川地震是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地震災害,能與其相比的只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但當時我國的銀行還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個人借貸業務也不存在。目前的個人借貸保險條款中,地震、洪水、戰爭等社會重大事件造成的損失不在受保范圍之內,類似事件一旦發生,後果只能由借貸人單方面承受。這種規定其實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公平的。
    眼下,銀監會的緊急通知只針對汶川地震這一“個案”,而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國家,汶川大地震的發生提醒我們,銀行借貸保險業務是否應該把地震、洪水等重大災難所造成的風險包括在內,是很值得探討的。如果能夠探索出一條既不加重借貸人負擔,又能保護銀行資産安全的新路,不僅能夠推動銀行借貸業務的進一步發展,也有可能推動銀行保險業務開拓出新的業務品種,這無疑將取得“多贏”的積極效果。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