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震救災重視整體能力的提高
    2008-05-23    本報駐東京記者:錢錚    來源:經濟參考報

  日本是世界有數的地震頻發國家,嚴酷的自然環境使日本人從來不敢對防震産生絲毫松懈,也促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地震預警、快速救援等方面的經驗。

平時就捕捉跟蹤地質運動

  日本注重從平時起跟蹤地質運動。日本氣象廳和消防廳在全國每個市町村至少設一台地震儀。與此同時,防災科學研究所又在全國設高靈敏度地震儀1800&,寬帶地震儀70&,強地震儀約1000&。高靈敏度地震儀通過捕捉人們感覺不到的微震,立體監測地殼內部的岩石運動,寬帶地震儀主要監測超長周期的固體潮。這兩種地震儀全天候向防災科學研究所傳送數據。
  雖然現在的科學技術還不能預知地震,但經過多年的基礎研究和不斷完善,日本的地震預警系統已經能夠在破壞力大的橫波到來前幾秒至幾十秒推測出震源、震級和烈度,並向企業和居民發出警報。在日本最近的一次大地震,即2007年7月的新潟縣中越海域地震中,這套系統初見成效。收到地震警報的鐵路和建築部門緊急停運列車,中止起重機作業等,採取了正確的應對措施;地方相關部門也及時用有線通信設備向轄區內各家各戶播報。

建築必須達到百年一遇地震不倒塌

  日本的法律在建築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規定複雜而嚴格。《建築基準法》規定,日本的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東京的標準是烈度6度以上至7度),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東京的標準是烈度5度以上)的抗震強度。而《住宅品質確保法》制定的標準更為嚴格,這部法律將抗震強度分為3個等級,最低等級的抗震強度與《建築基準法》的標準相同,而二級要求建築能抵禦的地震力達到一級的1.25倍,三級則應達到一級的1.5倍。
  一個建築工程為獲得開工許可,必須提交建築抗震報告書。這一報告書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地震的不同強度,計算不同的建築結構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進而確定建築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鋼筋、混凝土的規格和配比。法律還規定,只有擁有一級建築師及更高資格的人才能編制抗震報告書,且報告書中的相關計算必須使用國土交通省認可的專用程序。建築抗震報告書必須經過相關部門或人員的檢查,確認無誤後才能開工。

地震一旦發生政府、民間團體迅速投入搶險救災

  一旦地震發生,日本政府、行業組織和民間團體能夠迅速行動起來,各司其職投入搶險救災。在新潟縣中越海域地震中,地震發生當天,日本自衛隊共有490名隊員、190輛救援車、9艘艦船和23架飛機支援災區。日本燃氣協會也緊急行動起來,派遣專業技術人員支援災區,向災區提供應急設備並修復受損燃氣設施。
  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後修訂的《災害對策基本法》和《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施法》,使日本的防災體制和地方公共團體防災體制得以強化。市町村可不經過都道府縣而直接向內閣總理大臣匯報災情,市町村長可要求都道府縣知事向上級申請派遣自衛隊。 
  除了國家層面的防災救災體制外,震災發生後,日本的民間組織和志願者也發揮重要作用。1995年日本大阪和神戶地區發生芮氏7.3級大地震後,民間組織和志願者在獻血、募捐、服務災民、提供物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讓整個社會對志願者活動重要性的認識有了飛躍。因此,1995年也被稱為日本的“志願者元年”。

  相關稿件
地震災後重建中金融支持的多元化 2008-05-23
認養地震孤兒:應從嚴把關 落實到位 2008-05-23
災後重建應該考慮地震因素 2008-05-23
關愛地震災區考生的心理重建非常重要 2008-05-23
大地震能否催生巨災保險 200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