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飛機:推動還是拉動?
    2008-05-14        來源:工人日報

  5月11日上午,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揭牌儀式。這個注冊資本19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民用航空巨頭,在次日的股市上,迅速體現出向上的拉動作用。與航空和軍工沾邊的股票,大都出現漲停。我猜測,選擇周日來公布這個消息,有關部門可能有這樣的打算:至少在不用投入資金的情況下,以一個充滿發展前景的項目來拉動股市前進。

  這只是一個有些玩笑的猜想,實際上,和中國之前的飛機制造項目不同,這個被稱為“大飛機項目”的公司,是中國政府打算舉全國之力來趕超歐美在大型飛機上的制造能力。在當天的儀式上,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科技部部長萬鋼以及70多位副部級官員、專家出席了揭牌儀式。大飛機公司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大飛機的研制進入了實質性的操作階段。而這麼多官員的出席,在中國公司歷史上大概也是第一次。
  然而,困難也是明擺著的。盡管中國在制造業上可以給很多跨國公司配套,但飛機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産品,不但産品本身需要各種零件的完美組合、測試,在生産過程以及産品正式使用前的檢測過程,都需要令人難以想像的繁瑣程式。我們不僅需要大量的生産經驗積累,還需要管理經驗的積累,而由于飛機産品本身的特性,這個行業很難通過試錯來取得進步。錯誤要在設計和研發階段就消滅掉。而在大飛機項目出臺之後,便有專家指出,中國飛機制造在人才儲備和技術積累上,可能是兩個巨大的障礙。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在一本學術刊物上讀到的文章,作者分析了下遊企業技術進步對國內裝備制造業能力提升的影響。稍微復雜一點的産品都可以形成産業鏈,作為最終産品的上游,本身可以通過企業努力來獲得技術進步與能力提升,引領行業前進。但當産品復雜程度增加之後,産品生産商則更多需要和下遊供應商的合作來提升産品,而這些企業的能力,更多是體現在産品與消費者的溝通上,以及産品與供應商的協調上。如果把上游企業自身努力看作是拉動效應的話,那麼在更多時候,上游企業的進步可能要依靠來自下遊的推動效應。
  推動效應需要良好的制度和企業戰略做支撐,這樣才能保持多家企業多年的一致的發展和進步。而拉動效應一般只要有一個強大的行業巨頭,或者是政府主管部門,或者是大型國企,就可以實現。至于其中的巨額投入與效率損失,則不是考慮的主要方向。因為拉動效應多是為了短期內實現某個目標,比如突破某種技術或某種産品,一旦目標完成,後續的發展仍會變化,不會由一個企業一直拉動下去。
  這個現象在汽車行業的“市場換技術”政策上體現無遺。中國的目標是在本土制造汽車並逐漸學習技術,但在實現本土汽車制造後,這些被委以拉動重任的汽車企業,卻紛紛失去發展方向和動力,而成為國際廠商的代工廠,至今仍無法擺脫。
  只發展上游,而不發展下遊,對于汽車和飛機這類復雜産業來説,是存在很大問題的。大飛機大約有600萬個零件,單靠任何一家公司完成研制任務都不太可能。中國的航空工業主要由一航和二航組成,一航主要研制戰鬥機、轟炸機和運輸機,所屬企業主要有沈飛、成飛、西飛和貴飛,二航主要研制攻擊機、直升機和運輸機,所屬企業主要有陜飛、哈飛、昌河和洪都。有業內人士猜測,最可能的整合方案一航和二航合並成立新的公司,然後按業務組建相關子公司,如發動機、機載設備、直升機、支線飛機、大飛機等公司。而更多的可能還需要全球合作。曾經擔任國産ARJ21支線飛機副總設計師的周濟生透露,大飛機制造零部件中最起碼有50%以上需要對外招標。“這其中包括了飛機的發動機、大部分的機載設備和係統。”此前,我國第一架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型渦扇支線飛機———ARJ係列飛機項目共涉及了19個全球合作商。
  對于一個在20-30年後才能見利潤的大飛機公司,190億元的資本投入只是開始。未來數年內,政府還會提供大量資金到這個項目中。在資金分配上,有關部門還應該考慮利用産業鏈的合理布局,利用下遊産業的作用來推動項目發展,而不是僅僅依靠核心公司的拉動作用。

  相關稿件
民資投大飛機前景莫測 2008-05-14
“大飛機公司”挂牌的真正意義 2008-05-14
願大飛機引領中國制造翱翔 2008-05-14
“大飛機”要獲商業成功任重而道遠 2008-05-14
大飛機促升相關個股 2008-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