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吃大飛機這棵"回頭草"
    2008-05-13    作者:蔣萌    來源:東方網
   歷史有時像個圓圈,可能從起點又回到起點。在“大飛機”研製的問題上,我們已畫過一個圈。
  2008年5月11日,國家控股的大型客機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標誌著我國大型飛機研製再度上馬。何以説“再”?其實,1970年8月,中國曾上馬首個大飛機項目——“運十”。然而,1985年2月“運十”卻悄然下馬。個種原因雖有多種,但寄希望以自身市場換取外國技術,對航空業發展形勢預測不足,對其他産業投入與攻關重要性權衡的偏差,顯然是重要因素。
  如今,面對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航空市場,面對中國未來十幾年還將購進2000架客機,更鋻於中國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1架空客A380……國家再度上馬大飛機項目,既是不得不吃的“回頭草”,又何嘗不蘊含值得回味的經驗苦澀。
  事實上,自中國提出“自主創新”起,已然表明“以市場換技術”的失敗。從彩電到汽車,許多行業的中外合資,並未讓我們接觸到多少關鍵技術。相反,我們不是淪為他人淘汰的生産線的“下家”;就是要付出數以億計的專利使用費,才能成為外國品牌的“組裝者”。處於技術領先的西方企業,並不會因為中國在市場份額上的讓步,而向我們“友好傳授”哪怕是落後幾代的技術。相反,將知識産權化,將産權商業化,不斷鞏固技術與行業壟斷地位,已成為國外技術企業的通行手法。
  有人可能會問:中國的火箭技術世界領先,為啥大飛機還在“原地踏步”?神舟飛船能在太空遨遊,為何自主研發的汽車還徘徊在“非主流”?其實,這不光是技術問題,更存在體制機制課題。某種意義上,“兩彈一星”與中國航天的成就,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傾國家之力,調動了大量非市場配置性資源奮力取得。這種“舉國模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提倡效率與公平並舉之時,已很難借鑒,更不合時宜。
  天下沒有白來的授藝,但我們可以通過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摸索自身的路徑走向。放眼觀之,現代科技産業帶動相關技術進步、下游配套升級,必然是通過市場公平競爭、資源良性配置、教育與科研的基礎性積累、人才創造力的最大激發等等綜合實現。不得不承認的是,在上述環節領域,我們還存在行政壟斷、部門逐利、學術官本位、科研急功近利、企業誠信缺失、産業鏈條很不成熟等現實問題。
  “大飛機公司”的揭牌,讓我們看到了又一次重大創新機遇。一系列新材料、新技術、軟硬體研發有了更新、更明確的發展指向。“大飛機”研發不會一片坦途,但不付出,不努力,永遠不會有結果。只有全力去做,在實踐中完善積累,才可能産生令人期待的結果。其前提,更需要進一步思想解放,一系列體制機制真正革新。
  相關稿件
[文摘•集萃]大飛機公司掛牌消息催熱軍工板塊 2008-05-13
大飛機惠及産業鏈個股 2008-05-13
大飛機中國造讓藍天見證大國實力 2008-05-12
中國的大飛機如何才能騰空而起 2008-05-12
一名普通公民對大飛機的期待 200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