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經濟持續強勁增長 中國成"核心動力"
    2008-05-12    作者:鄭興 楊學娟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第十一屆東盟和中日韓財長會議近日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會議集中討論了東亞區域宏觀經濟形勢和加強東亞財經合作等議題,受到各界關注。

  素以鬥牛舞聞名的西班牙,近日迎來了亞洲客人。亞洲開發銀行年度會議和第十一屆東盟和中日韓(10+3)財長會議先後在其首都馬德里召開,一項總額高達800億美元,旨在防範地區金融危機的共同基金,經過長期醞釀有望出爐。

合作形成“獨特經濟形態”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多極化的發展,曾經歷過亞洲金融危機“切膚之痛”的東亞各國深切意識到彼此信賴與合作的重要性,紛紛尋求共同發展契機。1997年底,東盟第一次同時邀請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列席“東盟首腦會議”,商討互助合作問題,東亞地區合作的“10+3”模式誕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10+3”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機制,促進了東亞地區金融合作的快速發展。
  自1998年以來,東亞經濟持續增長,各國在改革金融制度方面取得長足進展,韓國就改組了銀行體系和家族公司制度,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則建立了更加穩定的金融産業。最近統計顯示,東亞經濟年均增長率超過9%,經濟規模佔全球40%,出口占20%。金融體系改革對金融危機防患于未然,也給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帶來經濟安全。據亞洲開發銀行報告,2008年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仍將繼續增長,並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
  作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東亞經濟無法脫離全球經濟的總體形勢。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截至3月份,日本6家主要銀行利潤下降了四成,東亞各國對北美市場的出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不過,正如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所長河合正弘所説:“儘管東亞各國經濟很難規避國際經濟減速的影響,但幸運的是,它們已經形成了自身獨

特的經濟形態,只要加強金融交流和合作,完全可以形成一定的經濟獨立性和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

中國成為東亞“核心動力”

  “中國已成為東亞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世界銀行東亞代理首席經濟學家英德米特吉爾這樣説道。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受益,特別是具有地緣優勢的東亞各國。
  隨著中國成為東亞最大的貿易國,東亞其他國家對中國出口增長迅速。2007年,日本與中國的貿易總額首次超過對美貿易額,達到2366.4億美元。中國一躍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韓國《中央日報》報道也指出,中韓建交15年來,韓國對華貿易從1992年的64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1181億美元。同期,韓國對華出口從27億美元猛漲到695美元,中國已經成為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韓國公司還通過在中國的業務推進發展,韓國三星物産公司就在中國設立了23家工廠,並將整個筆記本電腦的生産設在了中國。
  不僅如此,中國申奧成功甚至帶動了整個亞太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許多參與悉尼奧運會環保工作的公司已經在北京的治理污染、疏導交通和減少生産浪費方面獲得了合同。據估計,北京的奧運建設能夠給澳大利亞企業帶來至少30億美元的收益,同時也能促進該國的投資,並增加就業機會。
  在過去30年中,中國實際國內生産總值平均增長9.5%,人均年收入超過2000美元。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東亞,特別是中國已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極”。

實現一體化尚需努力

  雖然東亞經濟合作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相比還相差甚遠。廣義的東亞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一共10個國家,近20億人口。各國經濟政治體制的差異和複雜的民族構成、宗教信仰等社會文化因素造成溝通與交流障礙。此外,東亞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並不平衡,也是延緩一體化的內因之一。第十一屆財長會議之所以在歐洲舉行,有借鑒歐洲一體化經驗的深意。不過,亞洲與歐洲相比具有獨特的現實狀況,並不能“揠苗助長”地完全照搬歐洲形態,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作為東亞大國的中國和日本,彼此合作能夠形成優勢互補,帶動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發展。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和一些固有矛盾,兩國的相互信任還有待於加強,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東亞經濟的發展進程。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兩國領導人和主流輿論對此已有充分共識。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世界發展趨勢,已有成功先例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前提下,中國作為東亞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已經在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日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日“暖春之旅”即是證明。

  相關稿件
專家預測:東亞將成為區域合作最活躍地區 2007-12-18
世行發表專題報告 對東亞非洲經濟前景看好 2007-11-16
東亞國際旅遊博覽會推出"東北東線遊" 2007-10-24
東亞中國獲准籌備天津分行 預計明年開業 2007-09-24
東亞銀行推出可轉換QDII投資産品"利財通" 200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