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上午,“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在上海掛牌,我國老一代飛機設計專家30餘年的大飛機之夢隨之起飛,這也標誌着我國大飛機項目已正式啟動。
中國要不要造大飛機?能不能造大飛機?怎樣造大飛機?隨着“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的掛牌,這些曾經的問號,時間將會給一一拉直。而目前全球範圍內,只有美國、歐盟四國、俄羅斯才擁有製造大飛機的能力,從第一代領導人開始,我國就有了研製大飛機的願望,而運十項目的最終擱置,使得大飛機的研製開始了一段曲折而漫長的道路,現在承載着幾代人的大飛機夢想已然重新啟航。 早就有專家指出,大飛機製造代表了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制高點。因為大飛機研製需要高精尖技術、雄厚的資金和較長的時間,而且,大飛機也可以帶動機械製造、電子、冶金、化工、信息等許多基礎産業和高新技術的發展。但尤為尷尬的是,偌大的中國市場一直保持着中國自主技術大飛機“0”的記錄,中國民用航空市場儼然成了外國飛機製造商的“狩獵場”。 自改革開放後,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國際地位迅速躥升,但終究沒有擺脫用8億條褲子換來一架飛機的尷尬。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這的確體現出等值的勞動力價值交換,但,另一方面,實實在在地反映出中國在國際分工中並沒有擺脫弱勢地位。屹立在地球東方的泱泱中華,不可能永遠扮演一個經濟巨人,技術矮子的角色。其實,某種意義上説,大飛機還是一個國際政治經濟學標本,所以,崛起的中國需要自己的民機産業,中國人製造大飛機是遲早的事情。 不過,改革開放後奉行的“以市場換技術”,被認為是經濟騰飛奇蹟中重要的助推器,但事實證明,讓出了市場,卻難以換來技術能力的提高,反而使一些産業陷入技術依賴的被動局面,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空間還存在被壓制的危險。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以廉價勞動力要素大量投入的方式參與到國際分工中,終究不是實現大國夢、強國夢的應有之路,這只是在一無資金、二無技術情況下的權宜之計。而依靠自主創新能力,着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取得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領域的話語權才是必選。 因而,大飛機真正考驗的是自主創新的信心和勇氣。“運十”的下馬,曾讓無數人扼腕嘆息,但亦為後期大飛機研製積累了經驗,而以目前國力以及技術基礎,我們已經具備了啟動大飛機的實力。資料表明,大型飛機製造業屬於一項典型的“合作型工業”,畢竟,截至目前,幾乎沒有一項大型飛機製造是由一家公司獨立完成的,這需要集全國之力,多方參與,統籌協調。 其實,大型客機公司在上海掛牌,意味着我們才剛剛上路,無論大飛機承載着多麼宏大的民族情懷和大國夢想,在已經完全具備了重啟大飛機夢想的今天,這不但考驗着我們的創新能力,正如有人所説,這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實施過程中,還必須要擺脫地方利益、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的局限,以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為重。或許,這才是中國大飛機飛上藍天的關鍵,才是中國飛上藍天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