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常態背後的卸責常態
    2008-04-21        來源:廣州日報

    近日,太湖再次發生藍藻的報道引起各方關注。對此,專家認為太湖藍藻已是常態,而非異常狀態,並呼籲公眾應理性看待(4月20日《新京報》)。

    去年發生藍藻,今年又發生了,太湖藍藻可不“已是常態”了嗎?但專家以此為據,呼籲民眾“理性看待藍藻”就有些問題了,好像是在説太湖藍藻無法改變了,接受現實吧。“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證”,難道藍藻也是“藍藻常態”的通行證?
    歌裏唱道: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顯然太湖的“常態”應是“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而非“水上有藍藻,水下有淤泥,水邊藍藻藍,水底淤泥黑”。因此,“太湖藍藻已是常態”絕對是一種“異常狀態”。
    公眾之所以如此關注太湖藍藻再次出現,就是擔心飲用水危機再次出現,在於對“太湖污染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的不滿和擔憂。專家拋出的“太湖藍藻已是常態”,非但不是“震驚”良藥,反而成了“上火”幹柴。
    事實上,將“太湖藍藻已是常態”用於告誡公眾“理性看待藍藻”的敘事邏輯就是:藍藻頻發不是短期內能改變的,已然類似“天災”,與政府部門的治理舉措無關。其反映的就是事故發生後的“卸責常態”:政府部門在給相關事故定性時,總是趨向於強調不可抗力,強調“天災”因素,從而將自身責任降到最低。“藍藻常態”的表述使用的正是“卸責常態”的邏輯和套路。

  相關稿件
太湖藍藻:應該重視百姓的擔憂 2008-04-21
藍藻再次襲擊太湖,問題出在哪 2008-04-21
“理性”與藍藻危機感並不矛盾 2008-04-21
別拿“藍藻常態”推卸責任 2008-04-21
藍藻都不算反常了 還讓人怎麼理性看待? 2008-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