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價飆升創新高 中國手中有糧心不慌
    2008-04-14    作者:杜海濤    來源:人民日報

    4月上旬,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國——泰國B級大米報價達到每噸780—800美元,創20多年來新高,而3月份的報價還是500多美元一噸。此前,另一大米出口大戶——柬埔寨為了保證國內供應,公布了大米出口禁令;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國越南宣布,將把今年的大米出口量減少22%。
    “這一輪國際糧價上漲幅度大、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影響強度烈。”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聲俊分析説,從2006年9月起,世界糧價一直呈上升勢頭,保持在高價位運行。到2007年末,國際市場小麥價格飛漲112.0%;大豆飆升75.1%;玉米猛增47.3%;大米上揚3.1%。今年頭兩個月,世界糧食價格又上漲了9%。“幾乎全球主要糧食出口國和進口國,都普遍感受到糧食與食品價格飆漲風浪的衝擊。”
    據報道,迄今國外已經有27個國家爆發糧食危機,有的國家又重新啟用糧食配給卡,有的國家憑證發放平價大米,對國際糧食供求和民生帶來嚴重影響。

對國內市場衝擊有限 我國糧食儲備充足,對外依存度低

    國際糧價飆升肯定會對國內糧價産生一定影響。然而,迄今國外糧價飛漲還未對我國糧食安全和國內糧價産生明顯的衝擊。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月份國內糧食價格同比上漲5.7%,2月份上漲6%。相對於國際糧食價格的“高歌猛進”,國內糧價至多只能是“小步慢跑”,糧價上漲表現出溫和性、合理性、結構性和可控性的特點,糧價漲幅仍在合理區間內。
    分析原因,丁聲俊認為,這主要是由於中國穀物的進出口量,對於全國的糧食總産量而言份額很小,而國內糧食市場供求總體平衡,不可能出現糧食短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積極開拓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但不管經濟環境怎樣變幻,我國始終不渝堅持以國內為主滿足糧食需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方針。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更採取了一系列“惠農、興糧、富民”政策,廣大農民種糧生産積極性空前增強,全國農業糧食連續4年增産。2007年,全國糧食總産量超過5億噸,除大豆外,穀物完全能滿足需求。目前中國糧食的對外依存度很低,糧食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同時,我國糧食儲備也連續增長,糧食安全系數達到30%以上,遠遠超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提出的17%—18%的糧食安全線。
    此外,我國還實行了糧食最低收購預案,糧食宏觀調控能力大大增強。在糧食增産價格低迷時,通過最低收購價提高糧食市場價格,保護糧農利益;在糧食價格較快上升時,再通過公開拍賣、競價銷售,增加市場供給,並有效平抑糧價。

糧價適度上漲是正常的 既要避免“谷賤傷農”,又要防止“米貴傷民”

    然而,當今世界,糧食的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已經越來越深越來越廣地相關聯、相制約。面對波及全球的糧食與食品價格飛漲的形勢,我們決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居安思危,認真應對。
    一是從糧食消費看,隨着我國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費升級趨勢顯著,農産品消費需求總量規模將繼續擴大。二是從供給面上看,今後耕地減少、水資源緊缺和生態脆弱等問題將變得更加突出,農産品供給形勢不容樂觀。三是從糧食生産看,由於農資、化肥等價格同步上漲,我國糧食價格面臨很大上漲壓力。
    “必須從全局的、宏觀的、保障民生的高度出發,把保持糧價基本穩定置於突出地位,確保國內糧價穩定和糧食安全。”丁聲俊説。
    一是繼續加強和規範糧食宏觀調控,加大市場管理和規範力度,確保國家對糧食的主動權。二要善於運用糧食外貿手段。在目前國際糧食環境下,國家糧食必須嚴格控制三大穀物品種出口,以增加國內糧食供給。三要繼續實施和加強穩定市場價格的政策措施。目前國家糧食庫存充裕,要繼續拍賣“托市收購小麥和稻穀”,加強平抑市場價格的力度。
    “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價格的適度、合理上漲是正常的。只要糧價不大起大落,做到既避免‘谷賤傷農’,又防止‘米貴傷民’,那麼就是實現了糧價基本穩定的目標。”丁聲俊説,中國和世界都擁有糧食生産的潛力,只要採取正確的政策措施,充分調動生産者的積極性,併發揮現代科技的威力,我國和世界的糧食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相關稿件
全球財長:糧食危機猛於次貸 2008-04-15
美國提供2億美元緊急國際糧食援助 2008-04-15
世界糧食漲價引起國際金融機構關注 2008-04-15
國際糧荒敲響了糧食安全的警鐘 2008-04-15
布什對世界糧食短缺問題&&關切 200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