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小都在馬上,幾峰駱駝馱著蒙古包和鍋碗瓢盆,三兩只忠實的牧羊犬照應著羊群邊吃邊走。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薩克族牧民,數百年來,就這樣南北往返,每年搬家80余次。如今,當地政府實施的“牧民定居”工程,正在改寫著這一歷史。
  新疆阿勒泰地區行署介紹,截至目前,全地區累計定居牧民8914戶,約三成牧民家庭實現了定居。計劃從2008年起,3年內再實現6000戶牧民定居、轉移安置牧民3萬人。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字顯示,我國哈薩克族人口總數為125.04萬人,而包括阿勒泰地區在內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其哈薩克族人口就有108.74萬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各地哈薩克牧民逐漸定居,意味著我國哈薩克族人民的生産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詳情]
  早春3月,阿勒泰草原的積雪自南向北逐漸消融,尚未定居的哈薩克牧民,又開始新一年的“鐘擺”式遷徙:在沙吾爾山冬牧場與阿勒泰山夏牧場之間,往返遊牧。
  福海縣的哈薩克牧民別列提克再不必遊牧了,他在“牧民定居”政策支援下蓋起了磚房。在自家暖和的火墻旁,別列提克從容地和我們説起轉場、説起風雪如刀。
  1994年福海縣雪災的時候,家家牲畜凍死過半。本村努爾布拉提家趕出去230只羊,只回來了47只。
  比1994年損失更重的,是1976年。那時的牧草有30釐米到40釐米深,比現在的高出一半呢,但大雪之下,全被覆蓋。那一年,平原積雪超過60公分,山區積雪有一米多厚。[詳情]
  阿勒泰地區行署副專員戴建新説,牧民定居遠不止蓋新房,不解決畜牧生産問題,牧民還得遊牧。
  在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的支援下,阿勒泰地區于1986年啟動牧民定居工作,20年來教訓不少。總結一條基本的經驗就是:牧民定居,最根本的是要將遊牧的生産方式改為農區畜牧,因此,牧民不僅需要定居房屋和公共設施,牲畜圈棚、飼草飼料地更是必不可少。
  據此,阿勒泰地區啟動了“高標準牧民定居”模式。
  定居點盡可能靠近公路沿線及鄉鎮
  戴建新説,此前20年,阿勒泰地區嘗試了多種牧民定居模式,有“定居”、“半定居”、“插花定居”等,但都有不足。有的牧民定居工程,比如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投資1億元支援的“2817”定居項目。[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