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於上海南匯現代農業園區的上海名特農産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充分利用浦東國際航空港與上海洋山國際深水港的地緣優勢,緊抓國際航運中心的開發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機遇,在南匯現代農業先行區這一和諧環境中,構建着現代農業國際流通的
“綠色通道”,成為東海之濱發展現代農業流通服務業的一顆璀璨明珠。 基地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借鑒發達國家成功實踐,圍繞我國現代農業標準化的推進和“科技進步”與“可持續發展”的設計主旨,給我們展示了多功能性的現代農業新範式,搭建了一個展現我國現代農業國際流通的大平台。這是落實5個“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色答卷。
精雕細琢 “衛星鎮”呼之欲出
作為上海市市級重點推進項目的上海名特農産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2008年4月8日即將在南匯現代農業園區隆重亮相。它宛如一座功能齊全的小型衛星城鎮,森林環抱,佔地336畝,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十足的現代農業生態建築群!新建成的上海名特農産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涵蓋了完整的農業流通服務産業鏈,從物流配送、流通加工到電子商務、交易採購、休閒觀光服務一應俱全,包括交易、展示、物流、研發、培訓、信息檢測、農事旅游、農産品及涉農産品專業超市等。 據基地創始人潘國和博士介紹,上海作為國際性大都市,具有創建最佳服務平台的基礎和條件。上海有人才、信息、科技、資本、市場、管理等國際化的集成優勢,完全可以大力發展創匯農業、訂單農業、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成為我國最先進的種源流通基地和農業科技創新轉化輻射基地。上海名特農産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的啟動,突破了農業流通的界域限制、邊界之分,不僅為上海提供了一個高起點、高質量的服務平台,更為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海內外打開了一扇“窗”。建設中的基地強調開放性和聯動性,運用各要素的集成優勢,唱響“中華牌”,彰顯“國際牌”,有利於我國農業流通社會服務體系的推進。 古人云:“天道酬勤”。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之人。回顧項目籌建之初,潘博士感慨萬千。當時他幾乎是每天坐公交車往返於南匯與上海市區之間,親自協調各項工作。為了確保項目的萬無一失,他們通過無數次市場調研、風險分析和可行性論證,從策劃、規劃、設計、申報到招智選商階段,用了整整6年時間。僅製作基地項目的擴初報告一項,有厚厚的上下兩冊、數百萬字之多,成為該項目設計方——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發展史上可圈可點的一筆。 目前,基地已具備“海、陸、空、水、鐵”五運並舉、多式聯運的高效態勢,以及“空港、海港、路港、信息港、保稅港”五港匯聚的高位格局,是一塊拓展海洋經濟不可多得的寶地。基地注重市場要素培育和功能建設,充分依託上海品牌、浦東效應和上海南匯特有的發展優勢,正在架設現代農業國際流通的“綠色通道”,逐漸成為東海之濱發展現代農業流通的一顆璀璨明珠。
展望未來 成就美麗藍圖
“上海名特農産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之所以落戶南匯現代農業園區,除南匯獨特的區位優勢外,更得益於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得益於南匯區區委、區政府高效廉明和積極務實的工作作風。選擇郊區,可以帶動周邊農村發展,符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與我們服務農業的初衷相吻合。”基地創始人潘國和博士激動地説,“基地的成功運作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更是通力合作的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目前,基地整體布局已經基本完成。在基地附近,將新建一個專為基地服務的35KVA大型變電站。在南匯區政府大力支持下,基地周圍還建有一個200畝的大型智能停車場,周圍由國家級生態林環抱,國際種源示範區和水寨生態園也作為功能配套服務。依照自然的法則,一個“無中生有”、充滿創新和高端效應的基地平台,邁着穩健的步伐,迎來全面啟動建設。 一個充滿農業生態文明、現代化、集成式的基地正徐徐拉開帷幕,展現在世人面前,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到來。潘博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藍圖:基地內正在規劃建造一個10萬噸級的冷鏈體系,它將是全國首屈一指集智能化、信息化和立體化於一身的現代化綜合性農業物流功能平台。今後,基地可與福岡、東京最大的市場直接上網“對話”,足不出戶,輕鬆完成整個交易過程。基地直接利用南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氣候優勢,把種植場搬到“南非”。 基地的誕生,恰似一朵含苞怒放的花兒,在南匯這片肥沃土地的滋潤下,收穫的將不僅是沁人的“芬芳”,更播種了現代農業服務業未來發展的希望……
集成服務 發揮功能效應
上海名特農産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的建設,是上海國際大都市進一步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國際競爭能力的象徵,是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基地將充分依託上海南匯的區位、交通和産業優勢,憑藉上海南匯拓展現代農業厚實的基礎,在整合資源、培育要素、集成服務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基地不僅是流通平台的建設,更是現代農業産業鏈的有效延伸。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農業已面臨一個全新的國際環境,傳統農業正向現代農業跨越,現代農業如何更好地推進新農村發展,在“拆”與“建”中尋求新生,一批老的物流體系在不斷淘汰,傳統的溫飽型消費必將被現代的服務型消費所取代。要實現“四個率先”和建設“四個中心”的歷史使命,上海要利用特定的經濟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在全國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積極發揮“二傳手”作用,為全國農産品“走出去”、“引進來”
提供配套服務,當好最佳配角。 上海是建設亞太地區特別是東北亞地區特大型、現代化、高層次、外向型、世界級國際農業流通中心的最佳地點。基地把“差異化”、“差別化”和“錯位互補”作為基本特色,形成優勢效應,把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與現代、國際與國內先進理念融合在一起。今後可以看到,上海名特農産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將通過産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大力開展農村職業教育、技能教育來培養新時期現代農民的技術本領,在一定時期內,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素質,最終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更好地推動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優勢互補 共享強大平台
有一種理念是,“場”要做小,“市”要做大,服務做精,功能做強。這也是探求國際大都市現代農業流通現代化的“黃金規律”。因此,基地在整體設計方案上,由縱向的水産、水果、花卉、蔬菜、醬菜、肉類和涉農産品等類別性專業市場與橫向的國別、地區、省市等區域性綜合市場複合而成強“市”。基地負責人潘國和介紹説,通過與境外客商合作,可以引進境外的人員、設備等資源。同時,出口國認證與進口國檢測在此融合,與海內外客商聯手打造一個安全、標準、誠信、高效、可靠的服務機制,共同搭建現代農産品流通服務的國際平台。 談到基地內中國台灣交易館的建設時,潘國和信心百倍。他説,上海建設台灣交易館,具有諸多方面的優勢。“互補”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在資金、技術、市場、勞動力、自然資源、區域空間和經濟利益方面,兩岸農業都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台灣農業擁有先進的生産管理經驗和技術,特別在種源農業、科技農業和精緻農業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同樣,祖國大陸在農業規模生産、資源利用和市場開拓上也具有突出的優勢。“今後,兩岸的農業合作會是根莖相連天地寬,前景很好。”潘博士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據了解,目前在建的台灣交易館是聯體特色的建築,首期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內設産品展示展銷區和商務洽談區兩個功能區,館內配置台灣水産、水果、花卉、蔬菜、精緻農漁産品展示交易、技術交流轉讓和項目孵化基地等專業區位。同時,設置以台灣精緻農漁産品為主體的交易席位,並進行針對性的市場細分和專業化産地鏈結;規劃完整配套服務和專業管理,為台灣精緻農漁産品提供信息服務、展示展銷、冷鏈物流服務、通關信息查詢、運輸倉儲信息查詢、貨代報關、海關監管保稅、政策法規、人才技術諮詢和金融融資等專業服務。 此外,以日本為核心的亞太交易館和以南非為核心的非洲交易館也在積極籌建中,建築面積分別為1.1萬平方米,作為專業的交易和展示場館,將為進駐亞太交易館和非洲交易館參加網上交易的供貨商提供深加工、選料及分袋包裝和配送等系列增值服務。基地的歐盟交易館、北美交易館、南美交易館等也在籌建之中。基地還規劃設立名特農産品和優質種源的保稅監管庫和高水平的農産品第三方檢測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