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是“半市場化”上演的滑稽劇
    2008-03-27    伊歌    來源:羊城晚報
    這種“半市場化”的體制,不但讓政府部門在“調與不調”的定價抉擇中左右為難,也使石油巨頭在股東利益與公共義務之間左右搖擺:既要保證市場供應,又要提出漲價申請,還以政策性虧損為由要求財政補貼,壟斷企業的“雙重性格”表露無遺。  
    隨著國際油價不斷衝高至每桶上百美元的高位,國內的“油荒”大戲也越來越頻密地上演。每次上演的劇情不外乎是:國際油價上漲———國內發生“油荒”———石油巨頭出口大增———要求成品油漲價———政府批準漲價———“油荒”隨之消失。
    日前,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了中石油、中石化負責人的答問,指近期南方部分地區成品油供應偏緊,甚至有排隊限供現象,是受一些非正常因素影響,包括近期國際市場油價持續攀升,社會上存在國內成品油漲價的心理預期,“甚至出現了一些漲價謠言,少數單位借機囤積牟利,加劇了成品油供應偏緊的狀況”。“兩大石油公司將進一步採取措施,保證市場供應。”
    然而,兩大石油巨頭在政府網站上發布的消息,卻未必能證明“油荒”大戲不會按以往的劇本重復上演。理由一:據廣州海關統計,今年前兩個月廣東的成品油出口達77.1萬噸,增長2.7倍;理由二: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日前透露,已提出調整成品油價格的請求,同時也提出了減免成品油進口關稅的申請。
    對于“油荒”大戲的反覆上演,批評的矛頭大多直指石油巨頭。比如:“置‘油荒’帶來的負面效應而不顧,追求利潤,這種享受著公共企業的待遇,卻做的是私營企業的事的行為必須停止。”
    又比如:“‘油荒’蔓延的背後,也不排除有些煉油企業和加油站點看到油價高位運作將帶來成品油趨緊的趨勢,便玩起花招,囤積居奇,故意加劇‘油荒’局面。”其實,石油巨頭並非公共企業,更不是慈善組織,他們都是上市公司,肩負為股東賺取利潤的責任,出口也好,囤積也罷,“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是最合乎理性的行為。
    “油荒”大戲迴圈上演,真正的主角是“半市場化”的石油體制:原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成品油卻由政府定價;石油巨頭打著“利潤至上”的旗號到資本市場籌資,所憑借的卻是在國內市場的壟斷地位。這種“半吊子”的市場化,似乎可以市場配置資源與政府平抑油價兼得,企業融資公司治理與保證國家石油安全兼顧,實際上“兩頭不到岸”,政府與市場角色錯亂,亂成“油荒”一鍋粥。正如中國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均所分析的:用行政力量保護的石油産業壟斷的狀態,並沒有達到當初的政策預期,反而使社會和政府可能處于被行政力量壟斷挾制的境地。只要兩大石油集團只按照追逐利潤的原則辦事,又處在壟斷的地位,且無須承擔相應的公共義務,那麼油品就會不斷提價。
    “油荒”的滑稽劇不時重演,表面看是因為油價倒挂———國際原油價格攀升,煉油企業原油採購價格上漲,而成品油的價格並沒有隨之提高,造成成品油價格低于煉油成本,企業“越煉越虧”,索性減産、停産或出口。但真正的“戲肉”是政府所定的指導價,雖説也參考了國際原油價格,好像與國際市場接軌了,實際上傳導總是“慢半拍”,加上石油巨頭有足夠的能量和手段影響政府定價,“快漲慢跌”的時間差足以讓其賺取更多的壟斷利潤。
    這種“半市場化”的體制,不但讓政府部門在“調與不調”的定價抉擇中左右為難,也使石油巨頭在股東利益與公共義務之間左右搖擺:既要保證市場供應,又要提出漲價申請,還以政策性虧損為由要求財政補貼,壟斷企業的“雙重性格”表露無遺。
    不讓“油荒”大戲繼續重演,惟有改革:理順定價機制,打破市場壟斷。
  相關稿件
油荒為何揮之不去 漲價預期作怪油商囤油不賣 2008-03-26
供應緊張價格普漲 “油荒”卷土重來? 2008-03-26
石油期貨缺位,“油荒”肇事者 2008-03-26
廣東柴油荒致部分貨運公司半數貨車停運 2008-03-26
油荒只是壟斷集團演的一場戲 200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