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期貨缺位,“油荒”肇事者
    2008-03-26        來源:國際金融報

  南方的“油荒”,已經波及到部分北方城市。據報道,天津等城市部分加油站也出現了汽車排長隊加柴油的景象。“油荒”愈演愈烈,市場真的缺油嗎?非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品銷售事業部副主任夏世祥3月2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中石化貨源充足,庫存處于合理水準,不存在實質性的貨源短缺問題。

油荒不會波及全國

  3月24日,中石油、中石化兩大油企相關負責人就當前成品油市場供應和價格問題答記者問時明確指出,當前不會出現去年11月、12月柴油供應全面緊張的情況。
  兩大油企的理由是:目前,國內成品油生産、供應形勢總體向好。中石油、中石化兩大油企在去年底國內成品油供應緊張局面緩解後,進一步加大了成品油生産和進口力度,國內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生産量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據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成品油産量同比增長10.5%。成品油庫存比年初增加28%,其中柴油庫存增加46%,是近幾年來同期庫存較高水準。“當前,國內成品油資源充裕,可以保障國內成品油市場的穩定供應。”兩大油企相關負責人如是説。

荒在“交易模式”

  兩大油企將最近的“油荒”歸結為兩個因素:首先,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各行業對成品油的需求穩步增加。特別是南方災後重建對成品油的需求增加較多,目前又已進入春耕用油高峰,成品油的需求量相應增加。其次,近期國際市場油價持續攀升,社會上存在國內成品油漲價的心理預期,甚至出現了一些漲價謠言,少數單位借機囤積牟利,加劇了成品油供應偏緊的狀況。
  中國能源網首席資訊官韓曉平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當前的油荒表面看是由于國內外油價倒挂嚴重,企業不願意供油所致,實質上是國內油市交易模式的問題。當前,中國油企,無論是生産企業還是終端用戶,不能進行期貨交易,只能在現貨市場買油,無法套期保值鎖定風險,國內油市只能被動跟漲國際市場。
  當前的交易模式是,中石油、中石化兩大油企通過自身煉制或進口,向國內能源企業集中批發石油或成品油。當前,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對國際油價的滯後反應,當國際油價高漲時,兩大油企不得不高價買入國際油價,再低價賣給國內消費者。
  當被問及近期是否上調成品油價格時,兩大油企相關負責人稱,“成品油價格調整對社會各方面影響較大,需要統籌考慮國內經濟形勢特別是物價形勢,兩大石油公司將按照國家政策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要求,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保證成品油生産的正常進行,保持國內成品油市場價格穩定。”

亟需油品期貨

  韓曉平呼吁,時下求解“油荒”的根本措施之一是改革當前的油市交易模式,建立油品期貨交易機制,扶植市場交易主體,讓有終端需求的消費者、油品供應商在期貨市場形成良性互動。
  一直以來,由于中航油事件等的不利影響,對于國有油企來説,期貨交易一直是不敢也不願逾越的禁區。“當前的政策體係也並不支援這些國有油企參與期貨交易,導致無論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大型油企,還是小煉油企業,都只買現貨。買現貨的結果是今年不知道明年的消費量,在天氣等突發性因素影響下,中國在國際油市的非正常採購增加,中國因素也成了油市資本炒作的一大熱點。”韓曉平如是説。
  當前,我國的油品期貨品種只有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的燃料油期貨。據悉,目前上海燃料油市場庫存與持倉都比較穩定,參與主體的國際化逐步加強。當年,廣東很多煉廠,紛紛通過在國際市場進口燃料油提煉汽油,在國內期貨市場做燃料油套保,鎖定成本,從而實現間接鎖定汽油成本的目的。
  “燃料油期貨的經驗完全適用于其他油品。”韓曉平稱,“一旦中國企業參與油品期貨交易的機制建立健全,中國多元化的油儲機制建立健全,中國的油荒將迎刃而解。”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對油品期貨的研發早已起步。據悉,上期所已經完成了石油期貨的相關開發報告,為上市做好了相關研究工作。

  相關稿件
廣東柴油荒致部分貨運公司半數貨車停運 2008-03-26
油荒只是壟斷集團演的一場戲 2008-03-26
柴油荒蔓延將給通脹火上澆油 2008-03-26
求解油荒 價格機制當接軌國際 2008-03-26
別把“油荒”責任全推到漲價謠言上 200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