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製造大國的困惑
國內多數紡織企業的主打産品50S普通整理的面料,目前市場價格是16
元/米,而雅戈爾集團新開發的“新昊棉”200S面料的售價卻達到80元/米,且市場供不應求,並獲得了國家行業協會頒發的科技創新獎。 “核心原材料的開發,不僅增強了單個産品的競爭力,也使整個産業鏈利潤,獲得大幅度的提升。”全國人大代表、雅戈爾集團總裁李如成接受《市場報》記者採訪時説。
科技創新築起競爭優勢,科技創新讓“雅戈爾”嘗到了甜果。誰擁有品牌,誰就在市場競爭中擁有較大優勢。據統計,知名品牌産品在全球品牌中所佔的比例不到3%,但市場佔有率卻高達40%,銷售額超過50%。 但是,更多的“中國製造”卻並未能享受到如此殊榮。 以鞋業為例,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目前中國鞋已佔世界製鞋總量60%,是世界最大的鞋業製造基地,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鞋類出口國,佔世界出口總量的53%以上。但是,最大卻並非意味着最強。 “目前,我國鞋企多以來料加工、貼牌、模仿為主,難以攻佔中高檔鞋類市場,沒有自主産權的國際名牌成為鞋業長遠發展的潛在危機。”業內人士稱。 “中國鞋現在遇到的瓶頸,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國製造’現時的困境。究其原因,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競爭優勢偏於單一,在品牌、標準、研發、渠道、製造這條全球産業價值鏈上,我們仍然站在下游。”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説。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麗芬指出,目前“中國製造”由於缺少核心技術,總體上還只是低端産品的代名詞。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據統計,我國GDP約佔世界總額的4%,出口約佔世界總額的5.9%,170多種産品在全世界的産銷量第一,但卻沒有一個世界級品牌。而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是典型的“製造大國、品牌小國”。
自主創新緣何不足
對於我國自主品牌的現狀,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認為,中國企業對知識産權的認識還不深,他建議國家完善專利保護制度和加強專利管理機構建設。 “企業自身也有原因,有一些企業不重視品牌建設。”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神火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崇説,“比如前幾年,有的企業發展很好,品牌建設也有成績。但卻忽視了從自身的發展出發,接受地方政府的非正常干預,不按規律辦事,盲目擴張,教訓深刻。還有的企業自主研發投入少,知識産權觀念淡漠,缺乏品牌保護意識。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滕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傅企平認為,就目前看,創新創業環境還存在着不少制約因素,有體制、機制上的,也有資金問題,如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而目前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技術與機制創新的主體。我國專利66%是由中小企業發明的,74%以上的技術創新是由中小企業完成,82%以上的新産品是由中小企業開發的。 “一些地方存在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的現象,排斥外來産品和品牌,限制了品牌企業的發展空間。假冒偽劣現象屢禁不止,侵犯知識産權事件時有發生,損害了企業合法權益,挫傷了企業創建自主品牌的積極性。”品牌研究專家林正大對《市場報》記者説,“就國産品牌來説,在廣大農村,由於農民收入低,消費質量不高,還沒有形成品牌消費觀念,這也制約了品牌産品的市場擴張。”
“科研和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是創新不足的深層次原因。”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蔡繼明對《市場報》記者説。數據顯示,
2004年,在已發表科學論文數量的排名中,中國位列第九。然而,在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數量方面,中國僅位居第124位,這反映出大量科技産出的影響相當有限。 “另外,我們的教育方式也要改進。大學過多地關注理論和機械式的學習,在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方面關注不夠。在中國大學的工程類畢業生中,只有10%具備在跨國公司工作所需的實用技能和語言技能。他們擅長記憶事實和通過考試,但非常缺乏主動精神。”蔡繼明委員説。
培育品牌只爭朝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長,而很大程度上是以過度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在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要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品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認為,國際經濟競爭是價值鏈的不同環節之間的競爭,中國企業必須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在戰略上從依賴貼牌走向自主品牌,否則自主創新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宋禮華指出,困擾科技創新中的許多難題,除了從科技創新自身找原因外,關鍵是要破除體制機制上的障礙,重點在於解決操作層面上的體制機制問題。 “比如,目前制定的一些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多是注重單個項目、單個人。然而,市場競爭更多的是企業總體實力的競爭,因此,要把引導和激勵企業提高整體創新能力作為重點。”宋禮華代表説。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河南省監察廳副廳長儲亞平認為,國家應該重視對企業科研隊伍的支持和培養,引導、鼓勵更多一流人才進入企業科研一線。充分發揮國家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推動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培育知名品牌強調國家意志,這一觀點並不過時。”全國政協吳明熹副秘書長説,“我們可以借鑒韓國扶持三星、LG、現代等企業爭創世界知名品牌的經驗,有選擇地扶持一批享有一定知名度、具有一定競爭優勢和潛質的本土骨幹企業,以設立基金或給予優惠貸款的方式支持這些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 代表委員的憂慮也成了政府工作的重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今年中央財政將安排科技支出
1134 億元,比上年增加 134
億元。完善和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充分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鼓勵、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雖僅一字之差,但含義卻差之千里。真心希望更多的中國創造、中國名牌享譽世界。”蔡繼明委員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