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線傳媒和華友世紀的聯姻在經歷了短暫的3個月後迅速落幕。這樣的結果出乎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華友世紀CEO王秦岱和光線傳媒CEO王長田上周末公開就分手分別表態,兩公司終於又各走各路,這一事件也隨之進入一個反思期。
喝彩聲後暗藏隱憂
早在去年11月,兩家公司宣布合併之初時,業內對於兩公司的合作前景就産生了分歧。 最初,兩家公司合併可能産生的美好結果讓業內人士紛紛&&樂見其成。按照當時光線和華友的盤算,通過合併,光線找到了一個不錯的殼,能夠輕鬆實現借殼上市,而華友則可能快速完成轉型,讓股東迅速見到實惠。 始終在此次合併中扮演重要“牽線”角色的易凱資本CEO王冉當時對合併的總結很有普遍性。他説:“這是一場優勢互補、而且基本沒有太多資源重合的結合。華友在無線娛樂和音樂領域的現有資源,加上光線在電視方面的運營能力,將使得交易完成後的光線華友一夜之間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跨媒體娛樂內容提供商。” 然而,“中國最大民營跨媒體娛樂內容提供商”這個吸引人的頭銜背後卻隱藏着一些憂慮。憂慮主要集中於3方面。首先,作為一傢具有濃烈家族色彩的公司,光線和具有上市公司身份的華友在各個方面可能都會遇到磨合困難。其次,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兩公司的合併建立在短期互利上,很難在長期戰略上尋求到共識。另外,華友在談判進程中作出的領導層位置讓步也成了很多人憂慮的源頭。 原本以為這些憂慮會隨着兩公司合併推進逐漸淡去,然而,上周,兩公司合併有可能失敗的消息一經傳出,“光線虛報財報”、“華友高層戀位”、“兩公司戰略分歧大”三大重磅炸彈就通過“匿名郵件”、“匿名電話”爆料的方式直接扔到了各家媒體面前。
戰略分歧背後
在解釋合併失敗的原因時,顯然“二王”已經統一了口徑。 王秦岱説:“光線傳媒期望公司最終成為一家娛樂傳媒企業,而華友一直以來期望做一家獨立的第三方內容渠道商。而且雙方對於何時達成戰略目標,如何達成,以及階段性的公司運營手段都有嚴重分歧,因此,最終認為合併不符合各自利益。” “雙方在商業戰略方面存在分歧。”王長田的解釋幾乎與王秦岱如出一轍。 但業內人士指出,兩公司的戰略分歧應該是對SP(無線增值業務)發展的不同看法。該人士分析説,華友把SP業務看成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機會,希望通過3G再有所表現;而在光線眼中,SP更多是服務其內容的工具。 戰略分歧是導致雙方分手的真正原因嗎?經歷了10個多月艱苦談判過程,這一切看起來有託詞的嫌疑。業內資深電信觀察人士項立剛在分析兩公司分手原因時就説:“要説這兩個企業為什麼分手,原因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企業戰略不一致的説辭,肯定只是外交辭令,連企業戰略都不一致,當初為什麼合併?” 在他看來,兩公司分手可能與一些細節無法兌現有關。合併條款寫明,光線傳媒初期持股42%,隨着華友股價上漲,兩年內最高可達到65%。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將出任新公司光線華友董事長兼CEO,華友世紀董事長兼CEO王秦岱則將退出新公司。他推斷,這樣的條款,必須要有一定經濟層面的交易,王秦岱要退出新公司是需要交換條件的,而王長田要持股65%,也必須以世紀華友的業績作支撐。 當王長田在媒體上&&“現在很輕鬆,心中的一塊大石落地”的時候,是否因為他不必再為華友的業績而感到煩惱了,這可能只有其本人最清楚了。
對借殼上市的反思
由於還沒有完全完成合併,兩公司分手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沒有直接造成重大影響。華友的股價也已經從消息剛公布時的下跌中反彈回來。業內對於兩公司的業務前景也仍然看好。 然而,從合併到分手,總有一些負面影響沉澱。匿名電話所引發的一系列猜測從某種程度上損傷了兩家公司的形象。分分合合給外界造成的兩公司決策層不利的印象也需要慢慢挽回。另外,還要考慮到前期談判成本、善後成本,整個合併再分手對兩企業員工造成的心理影響,這一次分手的重量似乎又重了幾分。 好在至少兩家公司都有了某種程度的反思。王秦岱就指出,對於公司管理層來説,合併一定要基於公司業務中長期的根本目標出發,如果合併不具備長期競爭能力,一定是“欲速則不達”。同時,他&&,華友世紀短期內不會再考慮大型的並購,要在獨立發展的道路上再上一級&階。 而王長田也正在考慮,讓光線在電影領域中取得和電視一樣好的成績。另外,是否應該考慮放緩上市的腳步,選擇更好的上市途徑也已經在他的考慮範疇內。 此外,對於整個中國民營娛樂業,兩公司的腳步調整不會改變大趨勢。王冉指出,在未來的3到5年中,中國的傳媒娛樂業將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不變主題:一個是市場的不斷整合;一個是新舊媒體的對接、融合與完美聯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