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學生開學之際狂花錢
少則上千 多則數萬
    2008-03-05    記者 王立嘉 實習生 桑大偉    來源:市場報

  MP41088元,文具等864元,新東方初一英語特訓班750元……加上請舞蹈老師等消費,陳女士開學期間為初一的女兒共花費了4000多元,而她的消費絕對不算最高的。
  “買個MP4孩子可以直接錄下老師講的課,方便復習”、“沒手機不行啊,要是孩子有點事,我們做家長的又不在,他怎麼&&我們啊”……相信麼?在專家們還在討論孩子的書包有沒有必要一學期一換的時候,MP4、手機等數碼産品又已經被家長們列入了開學必備的清單之中。現在社會上都説,撫養孩子花錢多,那麼一個上學的孩子,在開學之際究竟能花多少錢?抱着這個疑問,《市場報》記者進行了調查了解。

數碼産品:手機、MP4一個都不能少

  提起文具你能想起什麼?你説什麼?筆、本、橡皮?你太落後了,現在的孩子早就不是幾根筆和一塊橡皮能打發得了的。如果説,從前的孩子喜歡攀比彼此用的筆、筆盒之類,那麼現在的孩子用來攀比的可費錢多了。他們常挂在口頭上的是:“媽媽,現在人家都不用MP3了!MP4多好,除了有聲音還可以把老師課堂上寫在黑板上的板書也攝下來,多方便啊。”或者是“給我換個電子詞典吧,我同學那個屏幕比我的大多了,還是觸摸屏呢。”
  “現在的孩子啊,有時候他們要的東西,我們都沒聽説過。”孩子正在上初一的陳女士就是在孩子的要求下,特意為孩子添置了價值上千元的紐曼(Newman)2G E350 MP4播放器,但拒絕了孩子更換電子詞典的要求。“能錄錄講義,還算有點用處。”陳女士在諮詢了身邊一些有孩子的朋友後發現,現在孩子的“標準配備”確實比自己那會兒“高科技”的多,“我還算好的,就買了個MP4,有的家長又是錄音筆、又是學習機的準備了一堆。我到電子商場的學生用品專區一看,天哪,有一半以上的東西我都不知道是幹什麼的。”
  “學生特惠”、“文具特賣”……開學了,超市和文具店紛紛挂出醒目的標語,開闢專門的區域售賣各種與上學有關的商品。日前《市場報》記者調查發現除了筆、本等常用文具外,MP4、手機等數碼産品也被不少商家放置在了“學生用品特賣區”,而且確實吸引了不少家長購買。
  手機銷售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為孩子購買手機的家長不在少數,雖然多數都是購買僅具有通話功能價位較低的型號,但“我們也挑選了一些功能強大的型號放在學生特賣區,賣得也挺好。”他向記者透露,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的家長帶着孩子來挑手機,張口就説:“給我拿最好的。”
  據《市場報》記者了解,目前手機、MP4、電子詞典幾乎已經成為小學、初中學生的基本配置,而高中以上的學生往往還要加上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等。這一現象已經引起很多學校老師的注意。就記者了解,不少北京的中小學學校已經明令不許孩子攜帶手機,但家長們購買的熱情仍然不低。當記者詢問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孩子,既然學校不讓帶手機怎麼還非讓家長買時,竟遭到了對方的鄙視:“你不知道手機有一個功能叫震動麼?”

常規文具:鳥槍換炮 消費1000元以上

  數碼産品固然昂貴,而現在常規文具也大都鳥槍換炮,價格直線飆升。剛才提到的陳女士列出了自己為孩子開學購買的商品清單時委實嚇了《市場報》記者一跳。其中包括:迪斯尼米奇書包240元(帶拉桿)、維尼熊水彩禮盒35元、帶計算器的哆啦A夢的鉛筆盒60元、包書紙5元1張10張共計50元……加上帶薄荷香味的圓珠筆、正版米奇鉛筆、圓規套裝等文具,陳女士在超市一次性購買了800多元的商品。
  “買的時候也沒想到會花這麼多錢,可孩子説了同學都用正版的,她也不用在小商品市場批發的東西。我想都是學習上用的東西,也別太委屈她了。”陳女士撫摸着剛購買的商品,不由得感嘆,“現在的文具確實漂亮,但太貴了。想想我當年開學連新鉛筆都捨不得買,把筆頭插在筆帽上接着用的時候,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
  《市場報》記者在市場上了解到,目前文具價格懸殊很大,比如圓珠筆,在小商品市場上5元就能買到12支,筆袋大都在10元以下。而一支正版的迪斯尼鉛筆的價格可以批發一盒普遍鉛筆,而書包、筆袋等的價格更能相差數百元。一位剛剛入學的小學一年級新生,一般來説他需要10張包書紙,8本筆記本,再加上圓珠筆和卷筆刀,這最基本的簡單文具價格就是57.5 元。再加上一個必備的書包,按照一般80元的價格計算,也就137.5元,如果年紀高一點再加上些尺子、圓規之類,超不過200元。而且如果年紀高了,書包等大件耐用文具不必反復購買,也就是説一個學生一星期的文具花費不應超過200元。但記者採訪中,絕大多數被訪的家長,開學的消費都在1000元以上,最多的一位甚至達到了2萬多元。“越貴賣得越快。”北京沃爾瑪超市一位文具櫃&工作人員這樣總結他們的銷售情況。

買教輔書、上培訓班:別的孩子有的我孩子也要有

  新華書店教輔書櫃&前的長龍、新東方等培訓機構的火爆……每逢開學這些場景都會再次重現。“一個學期全套教材不過55元,可一本教輔書最少也要十幾、二十幾元。”一位家長告訴《市場報》記者,由於不少科目去年他已經給孩子購買過補充復習的材料,這學期的消費低了一點,“上學期光買教輔書就花了500多塊錢,這學期又買了快200元錢了,還有3本孩子要的書沒買到,我現在天天跑書店。”
  除了教輔書,家長們在培訓班上花的錢更多。雖然“給孩子減負”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緊迫的就業形勢,使“讓孩子多學點知識”成為更多家長的共識。“我們那時候,上一個輔導班最多不過幾十元的事,現在的輔導班動輒數百、上千,如果有名師授課,那幾千、上萬也一點都不新鮮。”
  “不花不行啊,別人都給孩子買了,我不買,孩子會讓人看不起的。”開學消費的鉅額數字,讓不少剛剛過完春節正在“錢緊”的家長心疼不已。但為了一家僅有一個的孩子,絕大多數家長仍然一頭扎進了熙熙攘攘的購買人群,為“開學經濟”這塊大蛋糕提供自己的能量。
  “別的孩子有的我孩子也要有。”就是這樣的思想,讓望子成龍的家長們陷入了消費誤區。有了MP4錄講義,孩子上課不聽講了怎麼辦?有了手機,孩子會不會在課堂上發短信來和小夥伴繼續課間閒聊的話題?用電子詞典真的比讓孩子自己查書效果好麼?專家早就&&,會讓孩子在學習期間分心的文具不宜購買,為什麼家長還要義無反顧地花大價錢去購買一個有點文具功能的玩具?
  由於緊挨着春節,大額的壓歲錢也讓一些孩子有了盲目消費的“本錢”,日前,濟南5個孩子一天在商場消費3萬元的案例值得讓家長們思索:究竟是誰給了他們如此消費的習慣?用鉅額的開學消費培養孩子的攀比之心究竟值不值?

  相關稿件
“開學經濟”暗涌消費攀比風 2008-02-27
商家借開學促銷學生高消費應引起重視 2007-09-12
警惕“開學經濟”養成不良消費觀 2007-09-06
“開學經濟”帶火當地旅游 2007-09-05
借開學爭食未來市場 200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