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採購要為發明大國護航
    2008-02-25    毛穎穎    來源:北京商報

  昨日,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向媒體解讀了近日開始實施的《自主創新産品政府首購和訂購管理辦法》與《政府採購進口産品管理辦法》,強調政府採購應優先選擇本國産品,尤其是“國內企業與科研機構生産或開發的技術新品”。

  聽弦歌而知雅意,顯然新《辦法》的要旨並非簡單提高國貨比例,而是扶持本土的“新産品、高科技”。
  近日有消息稱:“中國步入世界發明大戶行列”,以去年中國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登記的專利數(美國5.2萬個,中國5500個,排名第七),證明中國在全球發明大國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中國真的是發明大國嗎?
  據海關統計,2007年,中國高技術産品出口額達3500億美元(計算機、手機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但其中90%以上是外資或合資企業生産的國外品牌,自主品牌所佔比例極低。
  看數字,中國是高技術産品出口基地,實際上,外國企業主導了這份成績,Made in China的機器貼滿了美國、歐洲、日本的標籤走向國際。本土工業企業嚴重依賴的,是舶來的關鍵零部件、製造設備、技術和設計。雖然我們生産的可能不再是“襯衣”,而是“飛機”,但拿到的依舊是加工、代工、組裝的微利,留下的不是能為我所用的技術,而是隨時可能被淘汰的、全套的進口生産線而已。
  一方面,國內外獨資企業盛行,他們比合資企業更加不願意與當地合作夥伴分享“技術機密”。另一方面,技術研發周期漫長、投資巨大,如果沒有政策“拉上一把”,本土企業很容易選擇短期利益,直接進口設備、零件和專利,放棄開發新技術的努力,甚至是買來生産線也不肯下本錢二次研發和培訓,結果是産品出口了、産量上去了,卻越來越依賴外來的技術和資金。
  《辦法》中,有一個細節讓人很震驚、很傷心,即規定“政府採購不得故意排斥本國供應商的産品”,看來眼下國貨在國內並沒有享受特殊待遇,反倒常有遭歧視之虞。聯想到日前關於某地項目設備招標非進口不要、自主品牌連標書都拿不到的報道,更容易理解為什麼必須通過政府採購來放大“支持國貨”的示範效應。
  實際上,利用政府採購支持本國工業發展與自主創新在各國都甚為流行,如以色列政府要求政府採購至少有35%在國內購買,美國政府要求政府採購中國內原材料和産品至少要佔50%等等。對一個國家而言,沒有本土的品牌和技術,工業基礎將永遠那麼被動、那麼的“虛”。
  北大老師孔慶東在《紙上的富貴》中曾有這麼一段話,大意是真正強大的國家,不是用紙上的數字説話,不是用金融賬目和外匯儲備説話,而是用實業説話。所以,即使美國的股市崩盤了、房價下跌了、富豪跳樓了,美國仍然強大。實業第一、惟靠科技,也許這對中國必須成為“發明大國” 不無 啟發。

  相關稿件
使用國貨終於有了制度保障 2008-02-25
罰款就能保證"優先買國貨"? 2008-02-25
政府優先買國貨有利於自主創新 2008-02-25
政府採購“國貨優先”應成慣例 2008-02-25
政府採購,國貨怎樣優先 2008-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