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罕見雪災想到“藏富於民”
    2008-02-01        來源:市場報
  針對當前大範圍的雨雪冰凍災害,國務院近日部署安排煤電油運保障、抗災減災工作,溫家寶總理強調“堅決打好這場抗災減災的硬仗”。
  適逢春運,這場影響到全國十多個省份的暴雪災害,已升級為當前最重要的公共事件,災情進展和抗災工作令全國公眾牽掛。透過這場罕見雪災,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即“藏富於民”。
  在我國過去幾千年的農業社會中,“藏富於民”主要體現為“藏糧於農”。大災之下,只要家家戶戶還有餘糧儲備,就具備了基本的抗災能力。隨着社會的發展, “藏富於民”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對市場經濟之下的居民來説,“藏富於民”意味着:牢固的房屋建築、充實的冷凍食品,繁榮的商場超市、忙碌的農貿市場……最後也最直接的是:有足夠的經濟實力。
  而抗災救災的內容也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政府主導的集體抗災救災,涉及重要公共物品的維護和保障,如對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的保障,還包括對嚴重受災群體的救助,這些屬宏觀層面;另一部分是家庭或個人自主進行的自救,包括食品採購、保暖取暖等,屬微觀層面——“藏富於民”就意味着,應該讓公眾具備更強大的自我保障及自救能力。
  “藏富於民”的好處就在於,當自然災害爆發時,由於公眾抵禦能力較強,能夠以家庭為單位迅速決策、自我動員,盡量減少災害的影響。
  在一個“藏富於民”的社會,民眾越富裕抗災能力就越強,政府也就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公共物品供給上,無需事無巨細、甚至大包大攬,從而促使全社會禦災能力增強,用最小的成本戰勝災害。
  説到本質上,在應對災害時,“藏富於民”體現出的是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作用,涉及政府與市場這一重要關係的互動與互補問題。對此,透過這場罕見雪災,我們有必要加以總結反思。
  相關稿件
南方遭遇雪災網民獻計獻策 2008-02-01
全國雪災致直接經濟損失326.7億元 2008-01-31
西藏錯那遭遇雪災地面積雪達70厘米 2008-01-30
衞生部要求加強冰雪災害衞生應急工作 2008-01-30
中國平安保險啟動大災預案保障雪災理賠 200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