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草”“黃金草”的苧麻,是我國獨有的傳統特色作物,目前我國苧麻種植面積約400萬畝,産量約佔全世界苧麻産量的90%以上。 專家認為,近20年原麻價格變化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大致情況是苧麻紡織生産的高潮帶動麻價上升,刺激了麻農種麻的積極性,麻田面積和原麻産量的激增引發原料過剩,苧麻紡織行業無法消化過量的原麻,國際紡織品市場承受不了高價,造成苧麻紡織企業虧損、停産,麻價下跌又迫使麻農挖麻毀田。20年來始終沒有脫離這個“怪圈”。
曲折的命運
苧麻,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當時,正值世界經濟回升,我國大量苧麻紡織品俏銷美國及世界各地,無論是紡織業還是種植業都為此賺了一筆。然而,到了80年代末期,由於受國際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苧麻行業遭受了嚴重挫折,苧麻企業接連倒閉,苧麻的種植面積隨之銳減。 在經歷了10多年的冷凍期後,苧麻似乎又重新熱了起來。2003年2月以來,苧麻原料價格開始出現暴漲的勢頭。2005年,國際市場開始按世貿組織條款取消對我國紡織品的配額限制,這又為苧麻業開闢了廣闊的國際市場空間,苧麻價格更是一路飆升,每噸一度高達1萬元左,遠遠超出苧麻紡織企業的承受能力。然而好景不長,從2006年下半年至今,苧麻産品銷售不暢,産品銷售價格持續走低,苧麻原料價格也持續走低,從年初的産地收購價7.2元
/公斤,下降到近日的6.2
元/公斤,有些主産區的收購價格甚至跌破了6元/公斤,又回到了幾年前的價格水平,甚至跌入歷史性谷底,很多麻農望麻興嘆。 據中國麻業協會苧麻專業委員會統計,2007年上半年,全國苧麻紡織工業總産值、銷售收入、出口額、利稅和利潤均出現明顯下降。其中,出口交貨值、利稅總額還分別出現了16%和13%的負增長。 專家認為,近20年原麻價格變化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大致情況是苧麻紡織生産的高潮帶動麻價上升,刺激了麻農種麻的積極性,麻田面積和原麻産量的激增引發原料過剩,苧麻紡織行業無法消化過量的原麻,國際紡織品市場承受不了高價,造成苧麻紡織企業虧損、停産,麻價下跌又迫使麻農挖麻毀田。20年來始終沒有脫離這個“怪圈”。
黃金草出口遇環保壁壘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雖然取消了對我國麻紡製品的配額限制,但面臨着歐洲在環保加工技術、綠色環保産品和産品標準的新的保護措施,歐盟在麻類紡織品服裝領域主要有兩種綠色技術標準認證,即歐盟“生態標籤”和“生態紡織品認證”,這些標準已成為鑒定環保紡織品的重要國際標準,也正是我國麻類産品出口面臨的技術壁壘。 而“反傾銷調查”則是阻擋我國麻紡産品進入市場的最為直接、使用最為頻繁的貿易保護措施。尤其是歐盟,自1
995年國際紡織品服裝協議執行至今,運用反傾銷措施對我國苧麻和亞麻紡織産品設置了重重障礙。作為佔世界99%份額的中國苧麻紡織業自然遭遇了不得不説的尷尬。 其次,苧麻紡織業面臨環保壓力。工藝和設備的落後是制約苧麻紡織工業發展的主要瓶頸,落後的工藝主要表現在脫膠方面。國內絕大多數的企業,長期以來採用強酸、強鹼、強漂、高溫、高壓煮煉的化學脫膠工藝,不僅對苧麻纖維造成損傷,而且成本高,纖維散亂,成紗率低,污水處理費用高、難度大,易導致局部地域環境污染。一些小企業沒有配套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而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又多數是上世紀80年代及其以前興建的企業,其污水處理設施建於2000年之前,技術落後、設施陳舊,很難滿足污染治理達標要求。目前只有少數企業具有配套且可實現達標排放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正常。 而在國家嚴格的節能減排政策的限制下,約有50%的加工企業因不能滿足污染治理的達標要求而處於停工或半停工狀態。
資本瘋狂進入 價格暴跌
紡織機械設備的過於陳舊也是一大瓶頸,有些企業的設備甚至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産品,而高檔的紡織設備由於要依賴進口,價格過高,不少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導致這一行業整體設備更新緩慢。 另外,品牌意識、自主能力有限。由於加工技術落後,工藝水平低,導致産品類型單一,結構雷同,檔次普遍不高。紡織企業生産的純紡類純苧麻紗基本上是24
公支、36公支兩個品種,48公支以上的品種很少批量生産;生産混紡類苧麻棉混紡紗主要是11英支、21英支混紡紗,30英支苧麻棉混紡紗能批量生産,但數量不多。 雖然全球九成以上苧麻及紡織品均來自我國,但我國出口進入國際市場的大多是麻紗和坯布。面料、服裝服飾、裝飾用布、保健織物等最終消費品生産發展非常緩慢,雖然有些企業開始生産服裝出口,但是由於這些苧麻織物的支別不高,面料附加值偏低,再加上也沒有自已優秀的服裝品牌,所以這些服裝在國外消費定位檔次多為中低檔。初級産品銷售,附加值低,在國際國內市場就缺乏競爭力。 最值得注意的是,行業競爭混亂無序。中國麻業協會苧麻專業委員會的專家&&,中國苧麻紡織行業産業集中度遠未達到理想狀態,由於“入行”門檻較低,各種資本在這風光無限好的兩年內瘋狂進入苧麻市場,各自為政,盲目擴大産能,對行業協會的風險提示沒有重視,一味進行價格競爭,導致出口激增,價格暴跌,效益越來越低。而我國在這方面尚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和約束機制。
誰來拯救苧麻業?
“創新是拯救苧麻業的關鍵。”中國麻紡行業協會苧麻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成雄偉&&。 不久前,在上海中國國際紡織及輔料博覽會上,湖南華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研製的300公支苧麻織物面料創下了世界紀錄,在展會上受到眾多國外客商的追捧。這種面料具有綢緞質感、輕柔飄逸、薄如蟬翼,每平方米只有28克重。該公司的苧麻織物面料已大批出口歐洲、日本,供不應求。目前300公支苧麻織物面料出口歐美的價格為300元/米,是普通苧麻織物面料價格的20倍。 重點發展精深加工産品,全面開發多領域多用途産品,打造苧麻特色産業。隨着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返樸歸真、回歸自然、舒適健康”等新的消費觀念興起,麻紡服裝、室內裝飾、衞生保健用品等也將迎來巨大的消費市場。比如,湖南省創立的“益鑫泰”品牌的系列麻紡、麻棉混紡製品投放市場後,很受消費者歡迎,其麻紡織品市場前景看好。 此外,湖南明星麻業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共同開發的生物脫膠工藝,已經實現産業化。而江西一家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機械設備和技術,使過去的苧麻坯布成為高附加值的夏季床上用品,遠銷韓、日、東南亞、美國等市場。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麻類紡織品以其天然的品質和獨特的功能一直備受青睞。雖然麻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曾因各種原因有過起伏,但隨着全球環境意識的強化和“綠色工程”的興起,麻類紡織品功能性的深入研究和消費者對麻類紡織品的重新認識,麻類紡織品的國內外市場將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同時,麻類纖維還是産業用優質材料,可製作植物培育墊、高速傳送帶、過濾材料、醫用紡織品、非木材紙等,這些替代木材生産的紙漿、人造纖維、複合板材和紙張等麻製品的開發意義非常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