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8年1月1日起,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實行的配額限制宣告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套中歐雙方共同實施的雙重監控制度。在經歷了2005年引人注目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後,中歐紡織品貿易再度迎來沒有配額的日子。 2005年,歐盟不顧零售商和消費者的反對,為保護少數本土生産商的利益,以中國輸歐紡織品激增為由,頻繁採取貿易限制措施,所幸爭端最終通過協商得以解決。按照歐盟與中國當時達成的協議,歐盟對中國輸歐的10類紡織品設立年度配額,這一措施一直執行到2007年年底。 在這一期限即將到來之際,中歐雙方去年10月同意配額限制應如期取消,改為在2008年對中國輸歐紡織品實施一年的雙重監控。據此,中方將對原10類輸歐紡織品中的T恤衫、套頭衫和褲子等8類實施出口許可制度,並由雙方對進出口數據進行交換和覆核。 歐盟委員會一名負責貿易事務的官員證實,這一新制度的核心在於及時掌握雙方紡織品貿易量的變化,自身並不包含任何限制進口的內容。 業內人士指出,最終取消配額制度,是符合中歐雙方利益的舉措。中國輸歐紡織品將不再受到配額制度的嚴格限制,而歐盟消費者則可以繼續享受到物美價廉的中國紡織品。 此外,中歐之間用雙重監督制度代替配額制的做法如能成功運行,這對於今年年底中美之間紡織品貿易配額制結束後的運作模式將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不過,業內人士同時強調,要順利實施雙重監控制度,中歐雙方還需從大局出發,進行密切配合。 代表歐盟進口商和零售商利益的外貿協會法律顧問斯圖爾特 紐曼日前説,取消配額固然是個好消息,但實施雙重監控需要中歐雙方密切配合。紐曼解釋説,如果監控數據表明,中國對歐紡織品出口再次出現激增局面,歐盟在生産商的鼓動下,仍有可能動用特殊保障措施等限制進口。 在去年12月初舉行的歐洲議會會議上,部分議員要求歐盟委員會密切關注中國輸歐紡織品是否會出現猛增現象,並敦促歐盟委員會在必要時採取行動,以保護歐盟的紡織品産業。 業內人士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要確保中歐紡織品貿易順利發展,中國的生産商和出口商必須具有長遠眼光,避免短期內因出口激增再度引發歐盟內部的反彈。而歐盟則必須認識到,中歐紡織品貿易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在這一問題上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得不償失。
【相關新聞】 盧比升值打擊印度紡織業
最新一期《商業周刊》報道説,印度貨幣盧比對美元持續升值打擊印度紡織業,相關企業成本增加並因此陷入困境。去年盧比對美元升值11%,這提高了印度服裝的成本,促使美歐零售商把訂購目標轉向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斯裏蘭卡等貨幣較便宜的國家。印度的紡織企業有的通過裁員支撐業務,有的需要求助於美國私募基金。過去半年裏,印度大約50萬紡織工人失去了飯碗。 |